任何人都會生氣,這也很簡單,但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場合,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憤怒,這可不簡單。
——亞里士多德
世界因為每個人的不同而多彩,但是世界也因為每個人的不同而充滿爭執。每個人都希望被理解,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
而這又非常難以實現。當我們覺得不被理解時,我們就會去解釋,去爭取。但是,對方卻有着迥異於我們的想法。
那麼,討論也就容易升級為爭執。
究竟,我們為什麼會與別人產生爭執呢?
原因1. 自尊的保護需求
每個人都有自我形象維護的需求,抬杠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維護自我形象——我不比你差。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服務偏差的現象,也就是每個人都會美化和抬高自己。
有過這麼一個實驗:詢問司機群體駕車技術的自我評價,結果只有1%的人的回答是低於平均值的。可見每個人在潛意識裡是多麼看重自己的形象。
抬杠本質上是一種相對的自我拉升,在爭奪話語的控制權,屬於競爭的一種。
當我們在爭論中獲得主導權時,我們會認為獲得了勝利,有時我們甚至會為了反對而反對,背離一開始討論的初衷,只為獲得自尊心的滿足。
原因2. 宣洩需求
語言暴力也是暴力的表現形式之一,而暴力的宣洩能夠獲得跟其他本能慾望一樣的快感。
奧地利生物學家洛倫茲(K. Z. Lorenz)在《論侵犯》中寫道:「侵犯性具有自身的釋放機制,與性慾食慾等本能一樣都能夠引起特殊的快感。」
人也是一種動物,在進化中也保留着許多的原始獸性。
暴力的釋放之所以能夠帶來快感,是因為它經常與資源的掠奪有關,無論是競爭配偶,還是捕食。
所以,人是有暴力宣洩的需求的,在形式上分為內侵(自我傷害)和外侵(傷害他人),如果過於壓制自己的本能,也可能會導致一次性爆發,而一次性爆發的人更可怕。
原因3. 認知域交集較小
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不僅取決於客觀情景,還取決於我們如何對其進行主觀構建。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對事物的構建基礎都是自己的經驗和知識。
兩個人的知識面就像兩個思維集合,他們存在交集,但是更存在差異。
如果雙方不站在對方的立場和經驗考慮問題,那麼這樣的抬杠只會增加雙方的矛盾。
講完了我們抬杠找茬的原因,那麼我們也分析一下,如何才能解決愛爭辯的問題呢?
方法1. 增加共同視域
在辯論的過程中,儘可能在說一個觀點前,增加自己的前提,告訴對方自己觀點的背景和基礎。
同時,也儘可能問清楚對方的觀點基礎和背景。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問一句「我不太明白你為什麼這麼說,能再解釋一下嗎」,這也給了雙方討論緩衝的時間,以減少不清醒。
記得電影《搜索》裏面的葉藍秋(高圓圓飾),她因得病而絕望,沒有親人只想借老闆的肩哭一下,不巧老闆娘來了正好撞見,被稱為小三。
她坐公交車時感覺太疲憊了,沒有讓座又被記者報道,變成人人皆知的「不讓座墨鏡姐」,最後跳樓自殺……
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與他人有更多的共同視域,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指責和責怪了。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夠增加自己與對方的共同視域,那麼就能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觀點和行為,這樣也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和抬杠行為。
方法2. 學會自嘲
自負的人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也更容易對別人的語言產生錯誤編碼。
因為他們能夠維持自尊的方式比較少,只能通過抬杠和攻擊性等所謂「戰勝對方」的方式來相對提高自己。
如果我們是這類人,那麼就要學會提高自己,其中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學會自嘲。
自嘲是自我接納的一種表現,能夠較為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不足。
這也是一種高情商行為,證明了我們有一定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的一些不足並且能夠接受。
加林斯基(Galinsky)發現,當我們主動將貶低身份的詞語用於自己身上時,我們會產生更多的「權力感」,緩解自己的不愉悅。
另外,如果能夠很好地接納自己,能夠接受自己的不足,也會慢慢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自尊,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從而減少抬杠爭執行為的發生。
方法3. 明確爭辯的目的
有一天你想出門,你母親覺得外面很冷,想要你多穿一件大棉襖,而你覺得棉襖太厚,怕等會運動過熱,你執意不穿。
於是你母親說了句:「不穿就不准你出去。」
可能一開始是交流,慢慢就變成了爭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
這是因為,我們在溝通過程中,區分了自我與母親的關係,甚至形成了對立。
這個時候,在交流的過程中,變成了雙方互相爭執的模式(A→B),而不是雙方一起解決問題(AB→問題)。
在溝通中,關係一旦形成對立模式,我們就會排斥母親的各種建議。母親則會為了維護權威形象,與我們展開「拉鋸戰」。
而如果共同立場是去面對問題,就好辦得多。
當母親希望自己多穿一件外衣再出門時,你可以加一句:「媽媽,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不過我一會兒可能要運動,會流汗,所以就不穿了。」
母親也不會感受到立場的對立,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想法。
所以,我們在溝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為了反對而反對。
這並無益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引起一場不必要的爭執。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多用「我們」,少用「你」,讓對方感受到你們處於同一立場,是在一起解決外部問題。
方法4. 合理宣洩
爭辯是暴力的宣洩方式之一,也不應該完全摒棄。
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小兩口經常吵架卻沒有離婚,但是模範夫妻卻因為一次小打小鬧而分開了。
因為爭吵也是交流和溝通的一種方式,本質上也能夠增加雙方的需求了解。
另外,爭辯也能夠合理髮泄個人的暴力行為,避免長期積壓造成一次性爆發。
所以,適當地與他人爭論是有益的,但是人身攻擊以及粗話則是應儘可能避免的。這樣也才能算是一場互益的爭論。
方法5. 控制音量
當一隻獅子進入另一隻獅子的領地時,獅子之間在打鬥前會互相嘶吼,通過氣勢嚇跑闖入者。
同樣,人類也有這種行為機制,想通過加大音量,在氣勢上讓我們的反對者屈服。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做法往往都是失敗的。
這是因為,加大音量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侵略性,從而產生排斥心理,為了維護自身尊嚴只能反擊,讓爭論變成爭吵和抬杠。
所以,自己也應儘可能控制音量。
我很喜歡知名主持人孟非的一句話:「當我們開會在爭吵時,別人之所以願意聽我的建議,是因為我說話非常小聲,別人總是不得不停下爭論問一句:他剛說什麼了?」
用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給這篇文章做個總結:沒有完美的事物,那麼它存在的不足,只要有心,就可以用它的不足來跟你爭論甚至攻擊你。
同樣,很多時候並沒有絕對正確的觀點,抬杠不會有真正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