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這是出自《禮記·曲禮上》的一句經典名言,被很多人所認可。
詮釋了人際關係中,有來有往,才是維持的關係的關鍵;如果有來無往,則是破壞關係的導火索。
所以人到中年人,要學會做減法,若不能在同一個水面上交流舒適,或者對方戴着有色眼鏡看人,就應學會放下這段關係了。
有些圈子的人情世故,總是綁架別人的人生,從而達到取得愉悅感。
遇到這樣的人或圈子,真的沒必要再維持,守住底線,懂得取捨,才是對餘生的負責任。
所以,人到中年,這兩種禮不要隨了,不值得!
一、交情不深的禮
無論是親人還是同學朋友,總有那麼一個從小和我們一起玩到大的。
人生中,總會遇到那麼幾個在一起玩時,留下深刻印象。
還有一些工作之後,遇到的酒肉朋友,吃吃喝喝的時候一叫就到,遇到困難一叫就躲的。
總之,就是以前玩的好,或者後來遇到玩的好,但交情並不深的,只是暫時性的這種,就沒有必要深交。
很多人有顧慮,為了避免日後見面尷尬,打臉充胖子去隨這種禮,日後你幹什麼別人又不來。
所以,如果交情不深的,那麼在隨禮的這件事上,真沒必要上趕子去隨禮。
案例:
小賀在深圳打工時,遇到了好朋友小美,兩個人一起在廠子里上班兩年。
開始的時候,兩個人形影不離,去哪裡都一起,宿舍也是住同一個宿舍。
後來因為談戀愛的原因,兩個人生疏了,原因是小美暗戀的對象,轉身追求小賀。
小賀和對方談了半年戀愛也倉促分手,由於都在一個車間,抬頭不見低頭見,兩個人又和好了。
後來小賀回到家鄉,在家人的介紹下,和現在的丈夫結婚了。
小美知道後,隨了1000塊,兩個人的友誼也是偶爾在電話上維繫。
快到了結婚的日子,小美高興的給小賀打電話,小賀表示知曉。
可真正到了小美結婚的時候,小賀沒有還禮,連句祝福都沒有。
小美很難過,兩個人的感情也隨之破滅了,直到現在兩個人再也沒聯繫過。
可見,往日小賀和小美關係再好,但兩個人並沒有深交。
雖然小美因為自己的小心眼,嫉妒暗戀對象追求小賀,鬧了這一段插曲。
後來想要儘力維繫兩個人的關係,可顯然兩個人已經回不去了。
要不然也不會在小美隨禮完後,小賀卻完全沒有祝福,連禮都不回了。
所以說,在隨禮的這件事上,除了看交情與否之外,人和人之間的人品也是很重要。
如果一個人人品過關,最基本的禮尚往來不會懈怠,更何況還是曾經的朋友。
二、只為求財的自私禮
疫情以來,大部分人提高了自身的素養,聽從國家號召,除了喪事和喜事之外,不再辦客。
這對於很多地方的農村來講,非常的不理解,覺得別人家辦的那些客,隨了禮要不回來。
古往今來,老一代人講究禮尚往來,其主要原因除了維繫人際關係外,還有的就是促進感情的交流。
可很多人卻迷了心竅,硬是把這美好的傳統,演變成了求財的自私行為。
案例:
小偉是村裡的年輕小伙,父母經營一個小賣店,家庭條件比較好。
與同齡人相比,小偉結婚也比較早,受到了大家的羨慕。
很多家庭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說不上媳婦的小伙大有人在。
作為父母的獨生子,小偉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天天在家坐着也能吃飽。
結婚兩年來,就這樣一直和媳婦啃老,反正父母還能掙錢,他們也不着急。
小偉結婚辦酒無可厚非,後來生了女兒,小偉辦滿月酒;買了一輛汽車,小偉也辦酒;父母給小偉在村子裏建了兩層的樓房,小偉也辦酒;就連父母買了兩頭羊,小偉也辦酒。
而別人家辦結婚酒的時候,小偉都因為摳門,當不知道不回禮。
小軍因為家庭情況不好,還照顧癱瘓的母親,在小偉買汽車辦酒的時候隨了80元,為此被小偉瞧不起。
類似的事情,除了小軍還有其他人,小偉會因為看對方的條件,或隨的多少禮來評判。為此,小偉現在也是出了名的不合群。
可見,小偉不僅啃老,還要啃親朋好友。
對於以辦酒為由,收取禮錢的自私行為,實則就是只為求財,是可恥的。
總之,人到中年,以上這兩種禮不要隨了,除非你錢多花不完。
隨禮本着禮尚往來的原則,必辦的辦,非辦的就不要辦了。
很多人把隨禮當成積攢人脈,甚至過個生日都要收紅包,其實真的毫無意義。
一個人的成功富貴與否,並不是隨禮積攢的,而是腳踏實地,努力靠自己創造的,才被別人認可。
「隨禮」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更應該是:你懂我的情,還你的意。
這種情意多少錢也買不到,正所謂「隨禮見人品」,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人到了中年,先以家庭為重,拒絕無效的社交,謹慎莫要隨交情不深的禮,遠離只為求財的自私禮。
--END--
【作者:羋粒,一個熱愛寫作的90後少數民族姑娘,專註和大家分享情感領域創作,品人生百態,寫走心文字,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互動。謝謝你這麼美還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