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不僅有相擁而泣的喜悅,也會有生離死別的悲傷。
只要一想到曾經在一起的溫馨時刻,想到從今以後再也無法相見時,往往就會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淚水往往就會奪眶而出,看了讓人動容。
可以說,在親人離開的時候,太多人都會選擇用淚水表達不舍與思念,用淚水對外詮釋着彼此之間最深厚的情誼。
但是,也有一些人面對着親人的離開,並沒有掉眼淚,而是另有原因。具體而言,大多是以下四種人。
1 看到親人的解脫,內心淡定
有一個讀者分享過自己的真實經歷。
母親晚年的時候患病了,四處求醫問葯也無濟於事,平時生活不能自理,只能癱在床上被人照顧。
她說,最讓母親痛苦的是疾病帶來的疼痛與折磨,自己看在眼裡、痛在心裏,但自己卻幫不上任何的忙。
就這樣一直治療了好多年,情況也沒見好轉,反倒是疾病把母親折磨得越來越不堪入目,整個人不止一次說自己實在堅持不下去了。
最終,她的母親沒有治好,撒手而去。
她沒有哭泣,從母親病倒就一直陪伴着,如今內心認為母親終於得到了解脫,再也不會受到病痛的折磨,內心多了一份淡定。
其實,不管任何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親人遭受折磨時,內心肯定無比煎熬與痛苦,自己期望對方能夠好起來,但是現實病痛卻絲毫不留情,內心就會湧現複雜的情感,那一刻,其實就把生死看透了。
2 生前關係糟糕,傷了心
雖然彼此都是親人,但是有時候未必都會親近,反而在一起經歷了太多事後往往會讓自己寒了心。
曾經爭取過,一起協商過,也爭吵過,但是依然無法改變,只能認命。
哪怕親人去世,礙於彼此的血緣關係,自己也會到場祭奠,但是往往不會流下淚水。
那一刻,讓她想到的是曾經相處的不悅,或者是逝去的人對自己的種種為難與刻薄,甚至沒有讓自己記憶深刻的溫暖事情。
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他們往往也不會變得有多悲傷與難受,雖然內心五味雜陳,但是也不會流出眼淚,只會是一臉的漠然。
其實,很多時候當一個人真正在體驗過失望之後,往往就會變得絕望與冷漠,再也不會重新燃起心中的希望。
那一刻,已經遠走的人已經變成了這個世界上離心最遠的陌生人,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消失了,他們自然也不會輕易落淚。
3 自己悲傷過度,不知所措
心理學中說,當一個人過度悲傷與痛苦時,往往就不會落淚,是因為他採取了隔離的心理機制,把所有的情緒都隔離在外,因為一旦放開,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會湧上來,難以控制。
面對親人的離世,對於太多人而言都是猝不及防或者是沒有絲毫的思想準備,猛然間奪去了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哭泣往往已經無法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那一刻,整個人都會是懵的,甚至不知所措。
眼淚只是表達悲傷的一種方式,但是這個時候只有自己真切明白,因為太過難受與痛苦,整個人感受到的悲痛只有自己最清楚,其他人是沒有辦法感同身受的。
尤其是一想到曾經的點點滴滴,太多回憶同時湧現在腦海里,讓自己一下子能夠感知的情緒全部同時出現,沒有辦法同時處理好這些情緒,整個人也會變得緊張與茫然。
只有等到稍微緩和之後,眼淚才會奔涌而出,止不住。
4 總結
有句話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人與人的關係就在一次次目送之中漸行漸遠,而我們卻無能為力。
這是一種遺憾,更是一種提醒。
它讓我們懂得與親人相處要倍加珍惜,多一些寬容與理解,這輩子做親人,下輩子未必就能在一起。
既然親人已經遠去,不管是否落淚,儘早從這段經歷中走出來,讓自己回歸生活,好好活着,就是對其最好的懷念。
-END-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