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謝細娥老人一生育有四個女兒。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可是最近幾年,隨着年紀的日益增大,身體越來越差的謝細娥卻發現,四個女兒和她的關係也越來越差了。特別是跟她住得最近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連她的電話都不接了。
謝細娥認為,女兒們之所以這麼對她,就是因為她們想讓她改嫁而她沒有同意,而女兒們卻氣憤地說:「都是她太傷人......」
臨近新年,家家戶戶都在備年貨,空氣中開始瀰漫著年味兒。
這樣的氛圍也增加了謝細娥的焦慮。因為直到現在,四個女兒都沒有給她往家裡備年貨,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和她商量這個年該怎麼過。
她撥通了二女兒的電話,電話響了許久也沒有人接聽。無奈,她又撥通了二女婿的電話,二女婿剛把電話接通,一聽是謝細娥的聲音,就把電話掛斷了。
她再去撥打大女兒的電話,同樣,直到電話里出現了忙音,依舊沒有人接聽。
謝細娥越發覺得她被女兒們拋棄了。
近一年來,由於糖尿病後遺症,謝細娥的視力越來越模糊了,記憶力也衰退得很嚴重,她很擔心自己目前的身體如果出現突髮狀況會因為聯繫不到女兒而就此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期。
她很希望能和女兒們坐到一起商談一下自己今後的養老問題,無奈女兒們都躲着她,她只能找到電視台的記者尋求幫助。
記者來到謝細娥的家裡,見到謝細娥家的牆壁和房門上都貼着各種小紙條,用一些簡單的字記錄著怕遺忘的事項,比如該在幾點鐘吃藥......
謝細娥告訴記者,儘管自己寫了這些小紙條,可是有時候一轉身自己就不記得小紙條上寫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記者很快就發現,即便記憶力衰退得這麼嚴重,謝細娥依舊能夠清楚地記得四個女兒的生日和她們的電話號碼。可見作為母親,謝細娥還是很在乎四個女兒的。
謝細娥指着牆上的一張全家福告訴記者,二十多年前老伴因車禍去世了,對方賠了二十多萬的賠償金,她本來是打算拿這筆錢養老,可是四個女兒拿走了這筆賠償金,她只能依靠自己每月1600元的退休金度日。近幾年,女兒們越發地疏遠了她,她想女兒們的時候,只能看一看牆上的全家福。
四個女兒當中,大女兒和二女兒都跟她住得很近,特別是二女兒的家離她家不到一百米的距離,二女兒一天要從她門口經過好幾次,卻從來都不和她打招呼更不會過來看她一眼。
為了弄清真相,記者決定先找離得最近的二女兒了解一下情況。
二女兒陳良平見到母親謝細娥到來,臉色大變,她只將門開了一道窄窄的縫隙,將頭探出門告訴記者,她和母親沒什麼可談的,讓記者去找大姐問問清楚。說著就把門關上了。看樣子對母親避之不及。
記者只好找陳良平的女兒勸一勸陳良平。
在女兒的勸說下,陳良平才願意跟着窗戶和記者交流。
她告訴記者,自己和母親最大的誤會源於一個616元錢的紅包。
那是一年前,謝細娥遠在上海的三女兒的孩子回老家小住。
小外甥的到來讓謝細娥高興不已,就包了一個616元錢的紅包準備給孩子。
可是紅包還沒有送出去就找不到了。謝細娥懷疑是二女兒陳良平拿走了這個紅包,因為只有二女兒才有她家裡的鑰匙。
於是謝細娥就找到二女兒大吵大鬧。
陳良平覺得很冤枉,她的確沒拿這個紅包,她認為一定是母親記性不好,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找不到了。
可是謝細娥不聽陳良平的解釋,她直接罵上門。說女兒是小偷,偷她的錢,引來大批鄰居圍觀,讓陳良平丟盡了臉面。
從那以後,謝細娥只要見到陳良平開口就罵,讓陳良平對母親傷透了心,只好躲着不見她。
記者的到來也引來了鄰居,鄰居證實陳良平人很老實,也很孝順,母女鬧到現在這樣,謝細娥也有很大的責任。
於是記者決定再去找謝細娥的大女兒陳賢平談談。
到了大女兒的住處,謝細娥遠遠地躲到了一邊,讓記者自己去和女兒談一談。
陳賢平也已經是做奶奶的年紀了,身體不是很好。
一見到記者,陳賢平就大倒苦水,她坦言,母親的脾氣太暴躁了,特別是最近幾年,經常無緣無故地辱罵女兒,讓她們實在不知道怎麼跟她相處。
陳賢平告訴記者,謝細娥自己的記憶力差了,經常忘事,自己找不到的東西就冤枉是被女兒偷走的。
由於陳良平和陳賢平離母親住得最近,父母去世後一直都是她們姐妹倆對母親照顧得最多,可是也正是因為她們倆經常去母親那裡,被罵得也最多。
謝細娥不但冤枉陳良平偷了她的錢,還冤枉陳賢平偷了她家的雞蛋。為此也罵上門來。
陳賢平說,母親罵人怎麼狠毒怎麼罵,而且專找晚輩的痛處罵,由於她老公腿有殘疾,謝細娥就上門罵她老公是瘸子,讓大女婿也對這個岳母傷透了心。
謝細娥還經常鬧到家裡和孩子工作的單位,將孩子們的隱私都抖落出來,讓孩子們在外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陳賢平的老公也告訴記者,由於岳母沒有兒子,以前每到過年的時候,四個女兒都會回家陪着他們老兩口過年,那時候陳賢平作為老大總是不辭勞苦地操持着一大家子的年夜飯,可是自從岳父去世以後,岳母就性情大變,越來越沒辦法相處。
記者聯繫到謝細娥遠在上海的三女兒,三女兒哽咽着告訴記者,母親的脾氣確實不好,這幾年也只有她和母親通話最多,可是她遠在上海,也實在是身不由己,幫不上大忙,又由於自己不是老大,怕說了姐姐們也不肯聽。
記者問謝細娥,是不是由於她脾氣不好,使得女兒遠離了她。
謝細娥反駁說自己脾氣很好,是個很溫和的母親,其實她是知道女兒們為什麼這麼冷漠地對待她。
她告訴記者:「都是他們想讓我找個男人嫁了,可是我不願意改嫁,她們見我身體不好了,就用這種方法逼我改嫁。」
記者也很無奈:「可是她們都沒有提讓你改嫁的事情啊!」
記者決定讓謝細娥在身邊的三個女兒坐下來共同商談一下謝細娥的養老問題。
最後大女兒和二女兒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到場,只讓小妹妹代替她們做一個決定。
小女兒對謝細娥說的女兒想讓她改嫁一事,笑言母親簡直就是胡說。
她告訴記者,姐姐們拿走賠償金不是想佔有那筆錢,實在是錢放在謝細娥手裡,謝細娥就到處去散錢,分給她們的舅舅,分給她們的姨媽,那明明是要給謝細娥養老的錢,為了不讓謝細娥把錢散完,女兒們才把錢保管了起來。
小女兒告訴記者,母親近些年脾氣確實太暴躁,喜歡罵人,而三姐遠在上海,自己又住得遠,還要上班,也不能天天陪在母親身邊,她希望能找一個條件好一點的養老院給母親養老。
謝細娥表示可以先去看一下養老院的環境再做決定。眼下她想知道自己去哪裡過年?
小女兒表示如果母親想在自己家裡過年,她還是會過來陪母親,如果母親願意去她家裡也可以把母親接過去,只是自己家裡條件有限,自己離婚後和孩子住在一個小居室里,沒有房間給母親居住。
謝細娥表示願意去女兒家:「我睡你家沙發也行。」
小女兒苦笑:「那怎麼行,你去我那幾天就和我住一起吧。」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話是打開心靈的鑰匙,一句溫暖人心的話可以讓人心走得更近,一句惡毒的話也能讓人感到徹骨的寒心。善於結善緣,哪怕是再好的親情,也會在惡言惡語中走向崩裂。
一生好強的謝細娥總是希望通過對女兒的責罵找回自己的權威,可是她沒有想到,正是因為她的這些惡言惡語的責罵,讓已經到了做奶奶年紀的女兒們深感疲憊,一個一個開始疏離自己的母親。
可是女兒們的疏遠又令謝細娥的脾氣越來越大,罵得就更狠了,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讓親情一點一點地消磨掉了。
希望謝細娥老人能在這次調解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改掉惡言惡語的習慣,重新贏得女兒們的孝心,也希望謝細娥的女兒們能理解母親的不易,歲數越來越大,體能越來越差,很多以前能掌控的東西漸漸的都無法掌控,這種恐懼感讓老人漸漸地迷失了自我。
只有溫暖的親情才能給她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