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大家都知道,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財富指物質財富,廣義的財富,還包括精神財富,人際關係,健康,自由等等。
有人說,人生在世,需求有二,一為精神,一為物質,只有同時擁有,才算富有,才能幸福。
何謂精神財富?有一種解釋為,「人們從事智力活動所取得的成就」。
它是無形的,珍貴的,保值的,永恆的。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精神財富給你目標,給你信心,給你動力,當你老了,可以回味,甚至可以作為遺產,澤被後世。
當今,絕大多數人,能夠滿足物質需求,衣食無憂。
精神卻未必,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積累了燦若星河的精神財富,然而,個人是否精神富足,主要在乎自己,積之則有,疏之則無。
為了討論兩者關係,不妨假設精神可以量化。
當精神大於物質時,精神支配物質,物質多少沒關係,因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嘛。
當精神小於物質,這就比較麻煩了,好比超載的卡車,拖得吃力又耗油,身心疲憊,不得長久。
有的人違法斂財,被查之後,財物上繳,身陷囹圄,可謂人財兩空。古人講,君子要「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
對一個人來說,物質與精神相匹配,那是理想狀態,需要不斷修鍊。
《一步之遙》中,有個叫武七的富二代,想追求外國葛施里尼小姐,想盡辦法討好,最終被人家說是「new money(暴發戶)」,於是武七找到了姜文飾演的主角馬走日,想變為「old money(貴族)」。電影反映了精神財富缺乏、被人瞧不起的苦惱。
如果精神財富不夠,筆者倒是想了幾條建議,不妨學習以下三法:
第一法,「散財」。
學會散財,花錢可以帶來快樂。一散,投資學習,提升認知水平。二散,樂善好施,看到別人成功,自己也會感到高興。三散,投資人類進步事業,為社會做貢獻。
第二法,「知足」。
還要讓期望值保持在理性區間,走小步,不停步,積小勝為大勝,知足常樂。
經濟學中有個公式:幸福感=效用:期望值。
舉個例子(段子),
如果你男友發獎金,拿到1000塊,可你期望他給自己買10000元的禮物,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
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讓男友請自己吃頓200元的火鍋,1000除以200,幸福感是5。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要獲得幸福感,最好不要讓過度慾望影響你的生活。
第三法,「無我」。
舍小我,成就大我。「無我」的精神價值不可估量,「無我」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道德經》第49章中講:「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沒有常人的小我私心,而是以百姓之心為心,時時處處都為大家着想。
「我執」與「無我」是兩個相對的人生境界。
很多人都會「我執」,「我執」重的人,一般都活得比較自我,每每遇到事情,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甚至不惜顛倒是非黑白,也要力證自己認為對的觀點和事情。
我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執」,任何大小事都把「我」擺在第一位,就苦了;而「無我」,就不苦。凡夫跟聖人,就在一念上的差別,也就是「我執」「無我」的差別。
所以,總結一下:精神財富對於我們更加重要,物質財富實為錦上添花。道理雖然簡單,但人們往往搞反了。
(圖片來源網絡,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