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話題其實很有意思,我得寫一寫。這裡的讀書有兩種意思:一是指在國家教育體制下的上學多,學歷高,至少讀過大學;一是指閱讀各類書籍多,至少以百本計算。但這跟人這一生,過得幸不幸福,有沒有關係呢?答案是有關係,但不能只看到表象。
看上去,彷彿確實是許多讀書不太多的人,早早過上了有房有車,結婚生子的小日子,在老家或者縣城安居樂業,生活沒有太大的壓力,尤其是對農村人,這種情況更甚。而反觀那些讀書更多的人,則是似乎各種不順,生活壓力山大,背負各種債務,更多被熬成剩男剩女。這種現象很普遍,無法忽視,包括我自己或者身邊的許多人,都是這種情況。看上去,貌似讀書越多越不幸福在理,但這明顯是似是而非的。
我來說一下這之間的因果關係。這首先跟時代的發展有關,其次跟個人的選擇有關,而所謂的讀書或者個體的受教育程度,又恰恰關聯着時代的發展與個人的選擇。
2,
那些讀書更多的人,或者被稱為有讀書天分的人,在教育機制的層層選拔下,一步步走高,整個家庭甚至他們自己都對此給予了厚望。古人都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人也說書中有千鍾粟與顏如玉。自然而然,他們會天然地選擇成為一個奮進者,進入城市,遠離家鄉或者故土,為所謂的前途或者美好未來開始打拚。
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切從零開始,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極少能有後援,因此安身立命殊為不易。於是,困難、逆境、霉運,等等都會應運而生。不幸福就是這麼來的。時代的發展需要這樣的人,個人的不甘心造就了這樣的人。
我喜歡看諜戰劇,那些潛伏在敵人心臟的我黨工作者,只有使命和信仰。拿我們現在幸福的標準來看,他們一定是不幸福的,那是奢侈品,生命隨時都在懸崖邊上。這同樣是時代的因素和個人選擇的雙重結果。就像潛伏者作為新中國的開荒者之一,就像當代的年輕人選擇從農村跨越到城市,從小城市跨越到大城市,這二者之間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作為第一批人,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這代價也許就是不幸福。
3,
還是說回讀書。對比最能說明問題,那些缺乏天分或者讀書不夠努力的人,會提前步入社會,大部分在父母的操持下,早早工作結婚生子,然後按部就班的過日子。他們羨慕在城市裡拼搏的人,而在城市裡拼搏的人,則時常羨慕他們。正所謂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每一年都有進入北上廣等各大城市的年輕人,每一年也都有逃離北上廣的人。這就是生活。
所以,讀書越多越不幸福嗎?沒有必然的關係,但似乎也有脫不開的間接因素。幸不幸福,只是個人的一種主觀感受;讀書的多寡,更是個體的一種主動選擇。讀書多的人,相應會更深刻,會傾向於選擇奮進,他們會有更豐富的經歷,會有更大的世界,當然同時也會有更多的不易或者不幸。而讀書不多的人,可能恰恰相反,會更簡單一些,更舒適一些,因為這個時代基本的保障,人人都有了。
不管怎樣,我是支持人們去擁有更高的學歷,去讀更多的書籍的。因為你可以有前文的兩種選擇,即可進可退。如果可以,我想聽聽你的看法。
@石小柴,關注我。不間斷分享成長、致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