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今天講這個很多人會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我,但是我無所謂,是非曲直自在人心。
首先討論一個觀點,無私和自私,怎麼去界定。
大部分人認為的無私,就是我看到一個人摔倒在地上,我去扶,我不問後果,不求回報的幫助,就是無私。那這裡我說一句,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事是正義的,是一種美德,我也這麼認為。但是這份美德是屬於個人還是家庭的?個人!提起樂於助人這件事,別人只會稱讚你,而為此家人卻要一併背負,被訛的風險!從這個角度看,你是無私還是自私的?為了自己精神層次上的享受,不經過家人同意,帶給他們物質上的風險,你公德無虧,私德有損。套用網絡上的流行語:你清高,你了不起,你拿家人做人情,家人就不是人?
再拍一個觀點,好人和壞人,不扶就是壞人。
從前面一個觀點延伸過來,你怎麼去界定好人和壞人,我不扶我就是壞人?你幫助一個陌生人,無償為他做出了有利於他的事,這就是你定性的好人。你不經過家人同意,擅自給他們帶來風險,在明知風險的情況下你依然做出了對家人不利的事,請問你是好人還是壞人?你清高,你了不起,你拿家人做人情......
回顧16年前彭宇案,扶起老人反被訛,法官:不是你撞的為什麼要扶。
「河南葉縣,名下4套房存款20萬,七旬老人大馬路上攔車訛錢,聲稱在家種地太累了,不如這樣來錢快。」
「河南鄭州,騎車少年小王和同學將老人扶起後反被訛錢,老人卻表示良心過得去,也不會還錢!」
「廣東吳偉青,好心扶摔倒老人反被老人訛20萬,無處喊冤只好跳水自殺。」
「……」
這些案子正在一件一件的發生着,那些扶了老人卻被訛錢的好人有苦難言,原本只是好心卻受到了這樣的回報,不管放在誰身上都會讓人心寒無比。當然,這些事件一樁樁發生者,也讓許許多多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感覺到害怕。
「如果以後在街上遇見了摔倒的老人,我們究竟敢不敢扶呢?」
隨着老年人這種惡劣風氣的傳播,導致有很多人再遇見了老年人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這樣的情況。我們不能說這樣的人沒有愛心,畢竟隨着壞人變老的老年人道德底線一再的下跌,我們優先保護自己的想法總歸是沒錯的。
可是漸漸的又產生了另外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真正需要幫助的老年人在危急時刻卻沒有一個人去幫助他們。
「2021年3月2日,攀枝花一位老人倒在人行通道的台階上,頭部朝下抽搐不止無法起身,來來往往的人很多,但沒有人敢去把老人扶起。」
「2010年12月15日,深圳一名七十多歲的老人在長椅邊不幸摔倒,卻無人敢扶,十多分鐘之後去世。」
「2010年7月10日中午,江蘇興化市一名老人騎三輪車下橋時不慎摔倒,躺倒在地爬不起來。15分鐘之內不少人經過該處,甚至有路人駐足圍觀,但始終無人伸手拉老人一把,直到15分鐘後,老人被120急救車接走……」
這些觸目驚心的例子,毫無疑問是在拷問我們每個人的心,為什麼沒有人幫助他們,難道是我們的社會如此之冷漠嗎?
不是的。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最有熱心腸的,正如彭宇和小王這樣的少年並不在少數,可是他們之所以不扶,不是因為不想,而是因為不敢。
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人,很多人都無力償還那一「扶」後的巨額賠償,所以在很多時候都只能選擇視而不見。
針對這一現狀,我們不得不承認,不「扶」的背後,我們同樣經受着良心的折磨,可是每一分「自私」都是下意識的自我保護。
可是同時,我們又不免得有了一個這樣的疑問:「如果我們的父母在外面摔倒了呢?」
社會風氣正在漸漸改變,如果我們年邁的父母也在外面摔倒了沒有人扶呢?這個時候,我們又該責怪誰呢?
要扶,但是怎麼扶?
中華民族素來被稱之為禮儀之邦,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禮」。所謂禮,自然也包括對長者的尊敬。
在物質文明如此繁榮的今天,所以精神文明更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對個別道德淪喪之人的避讓,就因此對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視而不見。
面對摔倒的老年人,我們應該扶。
到這裡,你也許會有一個疑問:「我可以扶,但是我扶了,他訛我怎麼辦?」
沒錯,這個擔憂並不是毫無道理,畢竟怕被訛錢這就是我們的一種下意識的自我保護。
所以面對這一現狀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找在場的其他人替我們作證,也可以用手機拍視頻,如果在監控區可以放心大膽的扶,也可以在車上安裝行車記錄儀,或者也能夠快速打開手機錄音功能等等……
這些都是能夠自證清白的辦法,也是在我們很容易就做到的。
下一次遇見摔倒的老人,希望我們可以不用心理鬥爭,快速的做出判斷。
我認為,我們遇見摔倒的老人,是應該扶的!
通過科學手段保證自己的清白是有必要的,但是同樣幫助老年人也是傳統的美德,是我們不應該捨棄的!
人與人更多的互幫互助的溫情,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冷漠。我們是中華禮儀之邦里文明有素質的現代人,而不是那個冷眼旁觀冷漠自私的過路人。
當然,同時。
「壞人自會收到受到懲罰,我們的社會也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