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才能看清,隨禮有「三個坑」

2022年10月03日16:00:24 情感 1400

用隨禮來促進社交,古往今來都有。

孟子說:「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如果有送禮的正當理由,並且在規則之內,孔子也會接受。

有一個打漁的人,家裡的魚吃不完,就送給了孔子,孔子高興地收下,用來祭祀;一個節儉的人,用瓦罐做了飯,送給孔子嘗一嘗,孔子說「味道很好」。

通過隨禮,體現了人與人的情感互動,還弘揚了社會風氣,孔子的做法,可謂是高明。

年輕時,我們經常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對於一些老規矩,也愛理不理。

當我們退休了,變成了老人,回頭看自己的社交圈,就會明白,很「隨禮」多坑,踩過了,才知道深淺。

退休後才能看清,隨禮有「三個坑」 - 天天要聞

01

「送出去的禮,還能回來」: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句話在我們的腦海里,可謂是根深蒂固了。

小時候,我們去走親戚。親戚會給一個紅包,表達祝福,也算是壓歲錢

父母卻告訴我們,這些紅包,其實是自家的。認真琢磨,我們就明白了,親戚給我們紅包,父母也給親戚的孩子紅包,只不過是做了一筆交易。

從小就被灌輸了「禮尚往來」的規則,因此我們就認為「送禮多,收禮也多」。

比方說,弟弟家辦喬遷宴,你送禮一萬塊錢。過了幾年,你買了新房子,弟弟也會給你一萬塊錢。不存在虧本的事情。

當你退休了,再看送出去的禮,有很多的禮,是回不來的。

有的同事,退休之後,回老家去了,很難再出現在工作的城市;有的同事,更換了聯繫方式,或者跳槽去了其他單位,慢慢就和你斷交了。

有的親戚朋友,也去了外地工作,慢慢疏遠了。

當你有喜事的時候,請親戚朋友、老同事一起湊熱鬧,有一部分人無法聯繫,有一部分人聯繫上了,人也不來,禮也不見。

你送給晚輩的禮,過了若干年之後,晚輩長大了,也不一定會回敬給你。

眼巴巴地等待回禮,也許你會很失望。不如給自己一個安慰,吃虧是福。尤其是在自己的親人面前,不管送多少禮物,都不要計較,當成是幫忙。

退休後才能看清,隨禮有「三個坑」 - 天天要聞

02

「隨禮多,就是客氣」:對方不一定會領情。

我在某單位上班時,上司家接二連三有紅白喜事。

父母過世、孩子上大學、喬遷等。

按照當地的標準,每次隨禮是兩百。但是有很多同事,隨禮四百,甚至更多。很明顯,隨禮也存在「討好、突出自己」的想法。

在同事的暗示下,我給上司的禮金,也提升到了四百。

接着,有同事的父親過生日,再看大家的隨禮數,就打折扣了。有的人隨禮一百,僅僅是為了「不駁面子」。

當我離開某單位之後,為母親做了一次壽宴。我認為,上司會根據我隨禮的數額來送禮。但情況並非如此,上司只是隨禮一百。

想起一句扎心的話:「做人,最大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的他人心中的位置。」

你對別人客氣一點,不等於會得到別人的青睞。甚至有很多人,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也有一些人,被你慣壞了。

當你退休之後,和任何人交往,不存在利益交換的關係了。隨禮的數量和頻率,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也許,因為無用,所以無情。

最可悲的是,有的「隨禮」,馬屁拍在大腿上。比方說,明朝富豪沈萬三,幫助朱元璋修了城牆,大功一件。但是他說「還要幫忙犒勞三軍」,讓朱元璋很沒面子。最後沈萬三被發配雲南。

職場上的社交,不能以隨禮多少來衡量,而是用工作業績來體現。上司提拔了你,不要請他吃飯、送很多禮物,而是踏踏實實做事,不負眾望。

退休後才能看清,隨禮有「三個坑」 - 天天要聞

03

「匿名隨禮,表示大度」:可能會引起誤會和猜忌。

歷史學家 托·富勒說過:「慷慨的人從不因為別人送禮而去報答。」

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也會體現在隨禮的過程中。當你遇到窮苦的親戚朋友時,會悄悄留下一個紅包,也不寫名字。你希望對方不要記住自己,也不要回禮。

在一些喜宴上,也會收到一些沒有寫名字的禮物或者禮金。

「到底是誰送的禮呢?」這樣的疑問,一旦冒出來,就會引導一個人,去把事情搞清楚。畢竟,誰都不願意欠人情債。

在一些電影里,還會看到某個厲害的人,收到神秘大禮,不會高興,而是警惕起來,認為其中有詐。並且,其感覺往往是對的。

電影里的畫面,和生活里的事情,有很多類似之處。

俗話說:「好奇害死貓。」

匿名的隨禮方式,並不可取,弄不好會導致別人的家庭矛盾。

比方說,一對夫妻結婚,收到一個大紅包。丈夫認為是妻子的「前任」送的,妻子百般抵賴,事情就無法收場了。

清清白白做人,開開心心送禮。如果是特別的禮物,要主動說清楚,避免各種誤解。

退休後才能看清,隨禮有「三個坑」 - 天天要聞

04

避坑指南。

冬天,才看清松柏的青翠;退休,才看清人情的涼薄。

在禮尚往來時,我們要做到三點:其一,不期待禮物對等,允許自己虧本,也接受親人的大禮;其二,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送禮,不增加家庭負擔;其三,無功不受祿,凡事要說清楚,強化溝通,別滋長「陋習」。

隨禮是增加情感、活躍氣氛的方法,千萬不要變成了操控人情的工具。

願你我,簡單生活,不困於情。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