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的一生離不開母愛,正如不能離開地球一樣。 母親是詩寫滿了勤勞善良自豪和掛牽;母親是孩子走路啟蒙老師,教會孩子為人處世道理;母親是孩子生命的保護傘,保護着孩子在磨礪中闖下去勇氣;母親是孩兒搏擊風雨靠背,回到母親身邊困惑會得到安慰。」——艾君
母親愛嘮叨,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我知道,都是因為她日漸蒼老的原因。
俗話說得沒錯,人上了年紀,就願意回憶,就愛嘮叨。母親出生於上世紀40年代初,我記憶中,老人家從70歲後加速衰老,因為六年前腿部動過一次股骨頭移植手術,走路要靠助行器,腰也彎得厲害,看上去有些弱不禁風。在兒女眼裡,再也看不見、找不回那個十分要強、風風火火的樣子了,有時候,我在心底里很可憐她的無能和無助。
我深知,母親一直把我當孩子一樣疼,每次回到家,她都不停地問我吃飯了嗎?可是,她都沒有能力去鍋台做飯了!
總之吧,母親變得愛嘮叨起來。
一
母親常嘮叨,自己的命運是苦盡甘來。母親出生在一個複員軍人家庭,在家排行老大,她還有個弟弟和妹妹,妹妹長到了十幾歲時,因哮喘病不幸夭折。母親常說,她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姨,長得漂亮可愛,又能幹活,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實在太可惜。還有更痛苦的,是母親還常念叨姥姥只活了55歲就走了。我對姥姥音容相貌的記憶是模糊的,只記得姥姥有病那年,為減輕病痛,姥爺採取土辦法,為她用桑樹枝炙烤療傷的時候,姥姥經常發出痛苦的呻吟聲,令人心碎。
父親就是個普通的農民,母親嫁過來後,他們一起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一起不知疲倦地撫育培養三個孩子,日子過得平靜而艱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靠着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像千千萬萬中國百姓家庭一樣,家裡的日子過得日漸滋潤起來,我們姐弟三個很爭氣,先後考上了大學,改變了農村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村裡老少爺們既羨慕,又欽佩,母親更是感到特別的驕傲和自豪。
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母親常常見人就不由自主地訴說自己命運先苦後甜的過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二
有人說,人這一生與父母是一種緣分。母親常嘮叨,她和我的緣分,不僅特別,而且讓人羨慕。母親生日那天生了我,以後的歲月里,當母親上了年紀,兒女為她過生日的時候,我不止一次地說,這個令人羨慕的「雙生日」,自己是沾了母親的光。
紀伯倫說過,「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每次回家,母親就說,那年生我的時候,虧了時間趕得及時,不然的話,會在肚子里憋壞的。
那年陰曆5月初,正是農村忙着麥收的季節,等到父親推着膠輪車輾轉把10多里外的接生婆接到家裡時,接生婆嚇得臉都變了色,不停地說,我在娘胎里已經超了月份,如果再晚一步的話,肯定會憋死的。就這樣,母親雖然是順產,但也經受了不少痛苦,受了很多罪。那個年代,接生婆不要什麼東西,在家裡只有兩塊錢的情況下,母親堅持給了她一塊錢,又塞給了她兩把子雞蛋。
如今,母親提起這件事就不止一次地囑咐我,你得想着常去看看那個接生婆,千萬別忘了人家!我隨口附和答應着,有一次實在憋不住了,就大聲地說,那個人早就過世了啊!如此一次又一次,母親就這個事嘮叨不停,我也就不斷地答應着。說實話,有時我心裏的確有些煩,但都沒表現出來,我告訴自己,說吧,嘮叨吧!只要母親高興就好。
三
母親還愛嘮叨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裡過困難日子的情景。父母都有着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難時期忍飢挨餓的經歷,那個時候,家裡和鄰居們一樣,日子過得普遍清苦。和大多數小夥伴一樣,我從小吃地瓜干煎餅長大,鄰居家的自製豆瓣醬或腌制的鹹菜,總感覺比自家的好吃,於是,我便串起了百家門,而且那時串門就像到自己家一樣,吃了這家吃那家。
自小記得,每次母親炒菜的時候,都用小勺子從一個老式的油罐子里舀上一兩勺。雖然油少,但就像吃香油一樣,感覺特別特別香。以後家裡條件好了,花生油都成箱成桶了,才直接從分裝的小桶里往鍋里倒,也明白了用油多炒菜才更香的道理。平時困難不說,過節的時候也不例外,只有逢年過節時,吃穿才能改善一些。有一年中秋節,下午放學後,我到小賣部和鄰居家跑了好幾趟,眼瞅着月餅里的紅絲綠絲,饞得要命,一遍遍催着母親快去買月餅,可是家裡實在沒錢買,最後,母親買了幾個桃酥算是過了節,還哄我們說是因為去晚了沒買到,我們一群孩子對着圓圓的月亮,吃着桃酥也感覺分外的香甜。
如今,每年還不到中秋節,家裡就擺滿了琳琅滿目的月餅,母親就難免嘮叨那年買不起月餅的無奈。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愛是堅強的。」
貧困雖然刻在記憶深處,但母親的剛強和細心呵護,卻讓我的童年時光天真爛漫、快樂幸福。記憶中,當年姥姥身體不好,需要母親照顧,所以,從我記事起,就是在姥姥家長大的。這裡距離我們村僅四、五里地,山間的果園,留下了我的足跡;水邊的菜地,也留下過我的歡笑。
那時候每到夏天,看着在水裡像條魚一樣游泳的小夥伴,我的夢想就是學會游泳。我從小喜好刺激的遊戲,愛玩水戲水,有一回滑進菜園的一眼井裡,幸虧被附近的大人及時救了上來。我下定決心學游泳,除找機會和小夥伴學,也和父親學,父親卻輕描淡寫地告訴我,「不敢下水就永遠不會水,多淹幾次、嗆幾次水自然就會了!」 就這樣,從淺水到深水,從河邊到汪塘,從「狗刨」學起,再到「仰泳、踩水和潛泳」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實實在在地吃了幾次苦,有幾回,甚至是在水裡掙扎着幾乎喝飽了水,每次都幸虧被大人及時提溜上來的,有一次,我被嗆得半天沒醒過來,把驚慌趕到搶救現場的母親嚇得癱倒在地,好在有驚無險。不經磨難難成佛!果真就和父親說的一樣,經過嗆和淹的歷練,我迅速成為我們那一帶響噹噹的游泳能手!
小時候,記憶最深的是我常常在夏天時候赤腳到學校,衣服也沒幾件新的,有時,母親將姐姐的褂子稍微改下披在我的身上將就着穿。一大家人從頭到腳的穿戴,在缺錢少物的家庭,全憑母親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以及她的勤勞,在秋陽正午或秋月傍晚,或拆或補或縫,總能趕在秋雨襲來陰冷天時,讓全家人有保暖衣服上身。吃的方面,家裡也是經常用瓜干換來大米蒸着吃。因為父母的辛勤勞作,我們姐弟三個從來沒被挨飢受餓。尤其是我,特別喜歡吃米飯,因為這個原因,一直被父母看好,經常用一句諺語說我「別看黃毛幾根根兒,長大了准吃好東西兒」。等我真正長大了的時候才知道,那是父母那輩人對下一代的期冀,吃飽穿暖成為那個物質匱乏時期最樸素的願望。
四
母親常嘮叨,儘管那時缺東少西,但她的能幹和持家是遠近聞名的。
我出生在一個三面環河,一面靠山的小山村,清澈的汶河水滋潤着這片沖積小平原,也賦予了這裡的人們勤勞質樸的品質。「自大明卜居,子孫繁衍。」在後來的整理家譜活動中,才知道祖上自明朝嘉靖年間自外地輾轉而來,專門選了這一方依山傍水的寶地。
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氣。
父母雖然是農民,但和環繞小山村的水一樣,他們有着過人的聰慧。記憶中,在我上小學時,才第一次依稀看到母親的兩張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母親,面容姣好秀氣,一張她留着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另一張則理着齊耳的短髮,雖然風格不同,但看上去都十分精神,又非常秀氣。母親有着高小文化,村裡人都誇她心靈手巧,不僅會剪紙,還能畫一手很好地「鞋墊畫」,大半個村裡的姑娘媳婦繡鞋墊時,都會來到我家求母親給畫個「牡丹」「梅花」之類的「畫作」,母親總是樂此不疲。父親識字不多,只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得歪歪扭扭,可在生產隊里,卻是一把記賬算賬的好手。想來這也許就是我們姐弟三個得益於父母的遺傳基因了。
母親結婚分家時,因為當時的年代貧窮和父親兄弟多的原因,只得到一處祖上傳下來的一座老宅的東屋。俗話說:「沒好鞋,窮半截。」在村裡,沒有好房子住,就自然比別人矮半頭。而他們沒有怨天尤人,父親利用冬天農閑時候,起早貪黑地去村北的石塘起石頭,又一塊塊地推回家,手磨破了,腿也累腫了,他都全然不顧。而母親負責蓋房子的後勤保障,第二年就順利蓋起了兩間南北向的堂屋。以後儘管翻蓋了,但那凝聚着父母汗水的每塊石頭始終成為他們的驕傲。從記事起,母親就常說,這兩間石頭房子是兩人起早貪黑、流血流汗拼出來的結果,父母的勤勞,讓村裡人對他們刮目相看。
但丁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母親持家有道,她是個十分愛乾淨的人。每天一大早,她忙完農活後,就忙不迭地擦桌子凳子,然後趕緊鑽進廚房準備一家人的早飯。隨後,又拿着掃帚開始清掃院子,乖巧的小花貓,喵喵歡叫着跑到一邊,隨着母親揮動的掃帚歡快起舞,旁邊的大白鵝也不甘示弱,一邊嘎嘎地叫着,一邊張開潔白的一雙翅膀,活生生一幅美妙的農家生活圖畫。
隨着熱騰騰的飯菜端上桌,母親又催着孩子們吃飯,小院子一下子就有了濃濃的煙火氣息。哪塊地里的莊稼該施肥了,哪塊地里栽植的地瓜該翻秧了,哪塊地里瘋長的野草該鋤鋤了,就這樣,在早飯桌上就謀劃好了,飯後的父親根據實際情況到大田裡勞作。中午的飯好像沒有那麼規範,孩子們誰餓了,就找些好吃的吃,從大田裡回來的父親作為主勞動力,總是有炒雞蛋或是別的熱菜等着。
印象中,每到麥收季節或秋天晾曬瓜乾的時候,家裡都是送飯到地頭;晚飯照例又是一家老小的圍坐在一起,氣氛輕輕鬆鬆,啦啦一天的勞動收穫和見聞,聊聊東家西家的趣事,有時候大人逗得我們圍着飯桌轉圈跑,咯咯地笑個不停,撒歡撒得過分了,一不小心摔了個狗啃泥,難免天氣「由晴轉陰」,哇哇地大哭起來。這時候就得哄上好一陣子,每到春秋時節,把飯桌抬到院子里吃的時候,最有味道。我們一幫孩子們放學後,頑皮地在大街上瘋跑或在草垛里捉迷藏,玩起來就忘了時間,而母親就在夜色中一聲聲喚兒回家。
五
「大道無為,上善若水」。母親不懂深奧的理論,但是母親的善良是出了名的。這也成為母親愛嘮叨的話題。
小時候,我是村裡公認的「調皮鬼子」,母親為我操碎了心。有時候,人家媳婦正挑水回家烙煎餅,我偷偷跟在後面,給水桶里放上牛糞或土坷垃,然後一溜煙跑掉了;鄰居小孩正吃着難得一見的饅頭,不留意間突然就會被我「搶」走;玩捉迷藏時,小夥伴被我猛地推倒在地,摔得鼻青臉腫……如此等等,母親小心翼翼地賠了不知多少不是和笑臉,還得經常拿點雞蛋紅糖等稀罕東西去鄰居家息事寧人。
那時候,記得到村裡的說書藝人都是借住在我家裡,東家一缸子米,西家一摞煎餅的,母親都給記好總帳,免費給他們做飯菜。我從小愛聽書愛讀書,在鏗鏘的漁鼓聲中,「楊家將」的馳騁疆場,「程咬金」的三板斧,銀槍將「羅成」,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等歷史人物或故事情節,我都能如數家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想來也是對我最早的啟蒙了。
也從那時起,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就立下了好好上學才能以後有出息的目標。和父親在集市結交為朋友的一個瘸腿大爺,在我們家一住就是半個多月,母親伺候着飯菜,從來沒有怨言。鄰居的一個老嫂子家境不好,冬天下着雪跑到我們家,母親趕忙盛上熱騰騰的飯菜,把她感動得直流眼淚,口裡絮絮叨叨着好人得好報的話語。
母親常說,人生在世,只要行善積德,就一定會有好的回報。
六
村裡人都佩服母親眼光長遠,這也是她最愛嘮叨的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如一縷春風拂向大地。母親的眼光敏銳,抓住機會向命運挑戰。父母的計劃,現在理解其實就是農村裡說的會打算有譜氣。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之後,寒來暑往,父親侍弄莊稼就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樣,總覺得渾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勁。三伏天里,父親光着脊樑頂着熱太陽在玉米地除草,卻不讓我們去幫忙,看着我們寫作業忙着學習就十分知足,那古銅色的臉和油亮亮的背,都被曬得脫皮,雖然個子不高,我卻覺得他特別高大。
除了種好承包地,他還樂此不疲地到河灘里開荒,一下子就開了10多畝。他喂的母牛也很爭氣,連下了幾個小牛犢。勞作期間,除了牽牛耕地等純屬男勞力的農活之外,母親從不掉隊示弱,在豐收的田野里,總留下他們辛勤耕耘的身影。
看準當時市場放開的大形勢,母親和父親一起商量着想法做個小買賣。作為農民沒有什麼大門路,那就從身邊的糧食入手,為了每斤地瓜干多賣兩分錢,父親於凌晨三、四點鐘登上「大金鹿」單車騎行80多公里去臨沂賣,回來時為避免空車,再捎上一百多斤芹菜返回到集市上售賣,每斤能賺幾分錢的差價;有一次,父親騎單車去菏澤販賣綠豆,母親執意一起去,來來回回10多天,兩人各自騎着單車載着300多斤的貨,一路上就吃自帶的煎餅和鹹菜,總共賺了不到50塊錢,心裏卻樂開了花。
那時候,家裡雖然有了承包地,我們家勞動力卻最少。那年姐姐高中復讀時,父母壓力最大,鄰居勸他們乾脆把孩子拉下來干農活吧,母親卻直搖頭不同意。有一回,因為弟弟上學得交7元的學費,家裡確實沒有,她就想法去借。清楚地記得有年冬天,母親大早起來,迎着風雪,騎單車趕去20多里路外的學校,給我送住校一周的飯,在路上摔了好幾個跟頭。
母親還說,有一次最困難時,父親為了孩子的學費,去村裡信貸員那裡申請貸款30元,信貸員譏諷父親說,孩子上完學不還得回家干莊戶?但他們很倔強,堅決不同意。
當時父母就一個心愿:只要孩子願上學,就是砸鍋賣鐵也供應!就是在這種積極向上的背景下,我們姐弟三個相互鼓勵,先後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不久,母親發現了一個商機。在為村裡姑娘媳婦畫鞋墊的同時,她試探着用紅的黃的紫的各種絲線繡起枕頭的兩邊的「頂子」,當時流行一時,有時候為了多掙幾毛錢會綉到凌晨。這樣雖然掙錢,但太費功夫,她靈機一動,何不進行轉移加工,於是,母親找到村裡一些心靈手巧的姑娘媳婦,讓她們綉,然後自己回收起來統一出售。為節省時間,她又創新性地買來幾種顏料,臨摹寫上篆體「花開富貴」、「幸福如意」等等,替代了手綉,深受市場青睞。
後來,母親又專門坐客車跑到臨沂批發市場採購各色「花線」予以經銷,來回就是一整天。從此母親一干就是十幾年,用她的話說,越干越上癮,在鄉村每5天的趕集期間,她算好一、三、五,二、四、六的日期,幾乎每天都在集市上出攤。當然也有困難的時候,有一次,母親記憶猶新,騎單車趕了70多里路趕集,一天才賣了七毛三分錢。因為母親做買賣活絡,生意逐漸好起來,以後每集最多時掙10多塊,在上世紀80年代,這無疑也是筆不小的錢。
七
高爾基關於母親的一句名言,「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母愛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責任。」
父母的晚年雖有病痛的不幸,但也是幸福的。心目中高大的他們日漸衰老,我們作為兒女的很心疼,更是盡心儘力地孝敬。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姐姐和姐夫把他們老兩口接去他們家,好吃好穿不說,還帶着他們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名山大川旅遊觀光,開眼界、長見識。逢年過節,兒子、兒媳加之孫輩等歡聚一堂,其樂融融,更能感覺到父母的知足和愉悅。
社會發展變化日新月異,平凡生活中,他們有着自己最大的精神支柱:那就是他們的兒女們都長大成人了,這些年來,他們的孩子工作立業、成家生子,各個小家庭的條件,也一步步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好。有時候,因為工作太忙,而有照顧得不到位的時候,母親不僅從不抱怨,而且經常囑咐兒女:要好好忙自己的事,單位和國家的事重要啊!
雨果說過,「母親是本翻不盡的大書,母親是座看不盡的遠山。」
母親影響着孩子們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在生活中自信和豁達。如今的母親,儘管自己心裏極不情願,但現狀是連日常生活都需要別人照顧的她,變得越來越愛嘮叨了。在當下可隨時網購、家用電器齊全的今天,母親嘮叨的話題都成為了歷史。面對社會的進步,我想,她嘮叨的艱難生活經歷中,蘊含著奮鬥的堅強,歷史不就是這麼過來的么?非常有必要讓年輕人知道他們曾經經歷的生活,從而倍加珍惜新時代的各種美好。
前些日子,讀了楊絳老先生96歲高齡時寫的一本書《走到人生邊上》,頗多感悟。書中語:「人性本善,其靈性和善良是天生的,而百善孝為先,不要留下遺憾。」是啊,人生是短暫的,常常有人慨嘆「子親欲養而親不待」的切膚之痛……而從現在做起,特別在父母年紀大了的有生之年,心懷「孝敬父母從來不晚」的敬孝之情,從小事和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就不會留下什麼遺憾了!
透過母親的嘮叨,我深深地感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更深深地體會到,為人子女,唯有用心用情地熱愛工作和生活,盡心儘力地孝敬父母,感恩社會,人生才能從容、洒脫和幸福。聯想到今年的熱播劇《人世間》,我更加讀懂了父輩的勤勞善良、吃苦耐勞和不改的初心,更加理解了平凡人面對困難曲折如何的不屈和堅強,更加感受到了他們眷顧家庭撫育兒女的人性之美好!
「在媽媽老去的時光,聽她把兒時慢慢講」,這種平凡中的真情,平淡中的溫暖,平實中的煙火,其實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也必將昭示激勵着人們不斷實踐着向上向善的核心價值觀,勇毅前行,行穩致遠。
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魯迅說,「母親是偉大的。」
母親,永遠是平凡而又偉大的!
(作者:中共臨沂市委網信辦 薛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