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恰如其分的自愛》這本書之後,我想給這本書打六星,真的!五星不足以表達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和欣賞。
(一)阿德勒的心理學說
一直以來,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對人們影響深遠,每個人都試着從童年的創傷中來解釋自己現在的行為,試着自我療愈。
但是,弗洛伊德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常常會讓人產生一種消極感,我們會把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歸咎於原生家庭,而忽視後天努力的重要性。
如果,童年的創傷會影響人的一生,為什麼同樣出生於不幸的家庭,有些人就放棄自我,自甘墮落,而有些人卻因此發憤圖強,取得巨大的成就呢?
阿德勒的目的論,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個問題。我們出生的環境是天生的,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在這種環境下,我們自己做出的選擇決定了現在的我們。
比如,同樣在不幸的家庭長大,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拋棄「因為」的想法,而是變成「幸虧」,那又會怎樣呢?就像書中的善英,並沒有因為有一個攻擊性的母親而受傷,反而讓她變得更加珍惜家人間的親情,在母親的刺激下更加努力更加上進,最後變成一個更堅強,更自信的自己。
更準確地說,根據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我們的人生道路產生了不同的方向,生活的風格也出現了萬千變化。比起經曆本身,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發揮的作用更大。
阿德勒是和榮格,弗洛伊德齊名的三大心理學巨擎。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兩人亦師亦友,他曾經和弗洛伊德共事,後期又因為不同意弗洛伊德的理論,於是獨立出來,開創了自己的學說!
這就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派。其代表作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但是,讀他的原文著作,卻難免有略顯枯燥的感覺。
(二)朴藝真的解讀
朴藝真是韓國高麗大學和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管理學碩士,韓國誠信女子大學管理學博士。因為工作關係,她接觸了阿德勒心理學,令她接納了過去,也更深地理解了自己。於是,她深入學習,取得了國際個體心理學會專家的資格,還成立了韓國阿德勒株式會社。
韓國心理學家朴藝真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還有能令人產生共鳴的19個真實案例,著作的《恰如其分的自愛》這本書,不僅很好地詮釋了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也具有非常強的實操性。
比如作者談到自我接納,解釋了「自我接納」和「自我肯定」的區別。
自我肯定是看不清自己的能力和局限,無條件地苛求自己,認為「我可以做到」,「我是最棒的」。
而自我接納則是,如果我只得了60分,在坦然接受60分的基礎上,我會為了取得100分而繼續努力。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還比如「樂天主義」與「樂觀主義」。樂天主義是指先天形成的性格或思維傾向,樂觀主義是指後天培養出來看待事情的心態。
從眼前的現實出發,尋求解決之道,才是樂觀主義的態度,它與只想着「船到橋頭自然直」卻什麼都不做的樂天主義是不一樣的。
還有「自卑感」和「自卑情結」的區別。
人生並不完美,每個人都懷有自卑,「感覺自己有所不足」,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自卑感。
如果這種自卑感加深,成為日常生活的障礙,鬱結於心,並將其作為失敗的借口,變成一種病理上的疾病,那就是自卑情結了。
自卑感會讓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要發展自我,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而自卑情結則是把消極的結果合理化。
作者在書中對這種人性心理細微地解讀,令讀者茅塞頓開,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因為韓國社會文化和中國社會文化之間的深厚淵源,《恰如其分的自愛》中的真實案例也讓中國讀者產生極為真實強烈的代入感。
(三)結尾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讓我們認清自己,接納自己,不再一味的追求別人的認同。
不再追求別人的認同,並不意味着我們要與世隔絕,只是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恰如其分的自愛,信任自己也信任別人,融入社會,擁有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