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問題:「什麼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人格魅力?」
有個高贊回答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迴音。」

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靠譜。說起來簡單,落下去複雜;聽起來像感覺,做起來是原則。
丈母娘考核女婿,老闆審核員工,自己托熟人辦事,一般都要在心裏問一句:這個人,靠不靠譜?
靠譜,這個詞幾乎包含了我們所有的信任感。
那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作靠譜呢?

靠譜的人,踏實、穩重、給人安全感
如果要問什麼是一個人最大的安全感,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錢。
但錢再多,身邊若一個靠譜的人也沒有,又拿什麼去填補內心的空缺。
靠譜的人,就像下雨的傘,天黑的燈。無論你看與不看,它都在那裡。而你需要他時,他一定在那裡。
縱使人生路上有再大的風雨,跟着有擔當靠譜的人都不會懼怕。
當困難來臨時,他們總能夠遊刃有餘,也更能讓人感到安心。

靠譜的人,諾不輕許,許必踐之
《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西戰爭中,美國總統有一封書信,急需送到古巴盟軍將領加西亞手中。可是加西亞正在叢林作戰,沒人知道他在什麼地方。
一位叫羅文的美國陸軍中尉挺身而出,不推諉,不講任何條件,承擔送信任務。
他身臨危地,歷盡艱險,克服各種困難,徒步三周後,最終把信交給了加西亞。
靠譜的人,不會輕易許諾,但一旦應承,他們就一定會做到。
也許,聰明的人走得快。
但是,靠譜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真正能過好這一生的人,靠的不是一點小聰明,而是那份實實在在的靠譜。

風雨時給你肩膀,晴好時為你鼓掌。
真正靠譜的人,會站在別人的角度,體察他的所思所想,並根據他的情緒做出合理反應的能力。
靠譜的人,為人謙卑、處世低調
有人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據說你是天底下最有學問的人,那我想請教一個問題: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蘇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
「胡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天與地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

蘇格拉底微笑着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地立足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
古語云: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再聰明的人,未必樣樣都行;但靠譜的人,往往能立足於不敗之地。
在他們的身上,你看不到自大傲慢,更不會夸夸其談,他們總是為人謙卑、處世低調。
人這一生,遇到愛人、遇到朋友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靠譜的人。

李嘉誠先生曾說:「做事要找靠譜的人,聰明的人只能聊聊天。」
靠譜是一種稀缺品質,它往往自帶一種安全屬性,與靠譜的人相處,不用猜疑、顧慮,不用提心弔膽,有一種從內心生出的踏實,格外安心。
人生路上,處處險灘。能與靠譜的人在一起,就是你最大的福氣,餘生不長,一定要和靠譜的人同行。
回首歲月,誰才是你身邊最靠譜的人?

和陽光的人在一塊,內心就不會晦暗;和快樂的人在一塊,嘴角就常帶微笑;和進取的人在一塊,行動就不會落後;和大方的人在一塊,處事就不會小氣;和睿智的人在一塊,遇事就不會茫然;和沉穩的人在一塊,行為就不會莽撞;和善知識在一塊,就會增長學問和福德。好的人生就是: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教養是什麼?是從小養成的優秀品德。而遵守約定,守時不僅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而且能夠很好地體現一個人的教養。
自古以來,時間是人們最為重視的東西,而遵守時間的約定則最被人看重,只有學會遵守時間才能夠守住相互間的信任。沒有時間觀念,從不守約在別人看來都是相當沒有教養的,這樣的人通常也不會有什麼好人緣。

有教養的另一種體現則是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作為一個身處社會的普通大眾,我們無時不刻得再享受着來自別人的幫助和關懷,同樣我們也要懂得理解和幫助別人。只有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才不懂得體諒別人,而那些長時間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往往會在無形中失去很多機會,無法更進一步。

沒有教養的人口無遮攔,不懂禮數。很多人喜歡談笑,但是卻把揭露別人的不堪當做一件有趣的事來訴說,讓別人難堪,沒有台階下。
這樣的人總會讓人覺得沒有家教,不懂得做人。其實,適當地開玩笑是一種幽默,但當玩笑脫離原則和底線就會讓人十分討厭。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一定要儘早遠離!

傾聽是一個人涵養的表現。一個沒有教養的人不懂得尊重別人,打亂別人的談話是一件十分不禮貌的事情。輕易否定別人,既是打擊了對方,讓對方對你產生反感的情緒,也是在告訴別人你的層次很低。

有家教的人都懂得言多必失。自己對自己負責,也必須對自己說出的話負責任,在別人背後妄議是非是一種道德低下的表現。每個人都生活在群居社會中,能夠和人友好相處是一個人的必修課程。我們的言行處處都在體現着我們的為人。
所以,要遠離生活中那些喜歡把別人當作談資的人,因為在他們嘴裏,你很可能會面對同樣的尷尬局面!

《道德經》里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天不分親疏,經常眷顧善良的人。
一個人的福氣不會憑空得到,也不會憑空失去。
世上所有的福氣,都是你積攢的善良、努力、好心態和一切好習慣。

古人常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求而不得,是人生的常態。
孔子周遊列國,推行他的學說,歷盡艱辛,惶惶如喪家之犬。臨到老,也沒有人肯接受他的學說。但是,他卻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著書立說,教育弟子,開山立派,綿百世福澤。
陽光與陰影相伴而生,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人生得意莫要猖狂,人生失意莫要氣餒。
保持一份平常心,努力向前,一步一個腳印。只要你肯去做,時間總會給你答案。

曾國藩說: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一個是進德,一個是修業。而這兩樣,都需要不懈的努力。
這個世界上聰明人很多,但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卻並不多見。聰明+勤奮,才能勉強摸到那個門檻。
沒有一種生活是容易的。
晚年的曾國藩,為了開創洋務,依然在學習數學、化學,孜孜不倦、日夜不輟;孔子向師襄學琴,一首曲子反覆磨鍊,不下幾十遍,直到領會精神。
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奮鬥到老。只有不斷努力,才能真正成為自己,成就自己。
用勤奮和汗水去穿越黑夜,承受人生的坎坷和苦痛,才能迎來黎明前的曙光。

一個人的內心,就是一個的長相。內心刻薄,面目猙獰;內心善良,和藹可親。
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內心快樂富足,長此以往,心態就會成為氣質,進而成為你的長相。
善良的人自帶一份親和力,讓人樂於幫助他,這樣的人,自然有福氣。
善良的人心中有不忍,他絕不會突破底線去做危害社會的事情,也自然不會招致禍患。
曾子曾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求神拜神,不如保持善良,善良才是一個最好的護身符。
善良是內心的高貴和堅守。是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的坦坦蕩蕩。成為一個好人,心中自有美好世界,這就是做好人的最大福報。

聽再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再多的道理,聽了也是別人的。只有把道理化為行動,行動養成習慣,人生才能真正改變。
我們現在常講兒童教育,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克服惰性最好的法門。
很多優秀的人不是因為毅力多強,天資多高,只是因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許多良好的習慣。
王陽明說:變化氣質,難在克服習氣。
要改變一個人,變化他的氣質,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會變成一個人的性格,進而成為一個人的命運。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沙子雖然小,但是多了也能成山成塔;狐狸腋下的皮毛雖然少,但是積累的多了,也能成皮裘。
習慣最大的力量就在於此,每一次的改變雖然很小,但是架不住日日夜夜,綿綿不絕。
當你擁有了一個又一個的好習慣,人生自然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
人生如一輛列車,在前行的過程中,有人上來,也有人下去。你以為能陪伴你一生的人,最後卻意外地在中途下了車,頭也不回地留下你一個人在原地,孤獨地眺望着風景。你和他,自此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聽過一句話,很真實也很殘忍:
20歲時,我們顧慮別人對我們的想法;40歲時,我們不理會別人對我們的想法;60歲時,我們發現別人根本就沒有想到我們。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生長在一個大家族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
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把自己藏在飯廳的柜子中,想像着大家找不到自己時的緊張與慌亂。然而無論是關係多麼密切的親朋好友,酒足飯飽後都各自離去,根本沒人注意到他的缺席。

又餓又喪的他如霜打的茄子般,只能灰溜溜地走出柜子,吃些殘羹剩飯。
從那以後,英若誠就告訴自己:永遠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一個人的關係,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羅素曾經說過:「在和別人、即使是與自己最親近的人的一切交往中,也應該認識到他們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待生活的,觸及的是他們的自我,而不是從你的角度、從觸及你的自我來看待生活。

不應該期望任何人為了另一個人的生活而改變他的生活。」
每個人,終究是獨立的個體。
無論在何種關係里,何種地位上,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這世上沒有誰離不開誰,有時候,一個轉身,就形同陌路。與其糾結你和任何人的關係,倒不如學着過好自己的生活。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心態莫過於:親疏隨緣,愛恨隨意。

前段時間看李安的採訪,魯豫問李安:現階段你最大的幸福是什麼?
李安回答道:我的太太能對我笑一下,我就放鬆一點,就感覺很幸福。
魯豫以為他的太太很嚴格,李安忙解釋道:「我的太太是很可愛的女性,但是我做了父親,做了人家的先生,並不代表說,我可以很自然地得到他們的尊敬,你每天還是要賺他們的尊敬,這是我一直不懈怠的原因。」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人,總是將婚姻關係、親子關係、愛人關係看得過高,並不自覺地把這當作是可以肆無忌憚的籌碼。
覺得當了丈夫,妻子便理所當然地照顧自己;做了父親,孩子就應該理所當然地尊敬自己;談了戀愛,愛人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愛自己。

可這世上沒有一件東西是我們可以理所當然得到的。
所以,對待任何關係都要保持一顆「謙卑之心」,別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當我們把對每一段關係的期待值放低,我們反而能獲得意料之外的喜悅。
「本來以為他不會幫我,結果他竟然伸出了援手,太開心了。」
「他其實不用對我這麼好,可是他卻願意照顧我,我也要對他好一點。」
「他沒有義務包容我的無理取鬧,可是他卻每次都來哄我,好幸福。」

個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所以不要奢求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把心態放平,把期待降低,你會發現,我們的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會變得更加平和,也會減少很多的傷害和難過。
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年少有為的他,挺胸抬頭邁着大步,進門便撞上了門框。
迎接他的前輩見此情景,笑着說道:「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的最大收穫。
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上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因此而無限地拔高自己,進而陷入盲目自大的狀態。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各種評論都有。
但是面對紛至沓來的閃光燈,他總是一副謙卑的模樣:「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地,我感到這個被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
我如同一個看戲人,看着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

但他微笑着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乾淨身上的髒水,坦然地站在一邊。」
常言道,山外青山樓外樓,一山還比一山高。只有撇開那顆高高在上的心,學會看輕自己,你才能時刻自省,不斷進步。
做人,別把自己看得太重。當你放下自己,看見的便是一望無垠的星空。不高估人際關係,不低估人性規則。時刻保持謙卑,別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用真正高級的活法,過完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