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野
說一件讓我大為錯愕的事。
春節時跟親友一起看《長津湖》,聽他們談觀後感,有位大叔說:那個年代太慘了,當兵的都被「洗腦」了,一個個往前沖,死了多少人啊,太殘忍了……
這件事我琢磨了很久。以前我們在紀念烈士時常說「你若記得,他便無悔」,可是「記得」就夠了嗎?那位大叔生於六零年代,他當然「記得」黃繼光、邱少雲,知道抗美援朝,但他,不相信——他不相信那些勇敢無畏是來自內心的力量;他不相信那些犧牲清澈無瑕。
這種「不相信」,你或許也碰到過。和平的年代久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多了,有的人對「犧牲」兩字的認知,模糊了偏差了。
所以,僅僅「記得」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相信」,我們得努力讓這片土地上的絕大多數人「相信」。
「相信」才能真正地對抗遺忘。
去年冬天,有人從邊關發來一張照片,是一個年輕士兵殘缺一部分的手指。那名士兵因為執行一次緊急任務,不幸凍壞了一小截指頭,看着令人心酸。
但當我把這張照片給朋友看時,他們卻都只認為——這是部隊後勤保障的問題,為啥沒手套戴啊!
你看,即使是一截指頭的「犧牲」,都會有人不理解不相信。我沒辦法告訴他們,那是一次涉密的任務,有的精細操作戴着手套會影響……
一位19歲士兵的手
▼
誰不希望平平安安活着,誰不希望過安穩舒適的生活,怎麼會有人那麼傻呢?怎麼會有人跟我不一樣呢?是不是被「洗腦」了?是不是另有隱情?
相信「犧牲」太難了,相信所謂「人性」卻很容易。
記得2020年10月,當韓國男團「防彈少年團」發表涉及抗美援朝的冒犯言論時,國內有粉絲為維護偶像發帖。
戰爭非正義論、生命平等……你看他的帖子里是不是就透着西方最常鼓吹的那一套。
這樣的年輕人,恐怕很難相信當年上甘嶺戰役時,秦基偉司令員的怒吼:為了全局的勝利,要娃娃婆娘一起上,我也要抬着棺材上,十五軍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在犧牲烈士面前,說出「我相信,我永遠相信」,原來才是最好的紀念。
相信犧牲的價值,就一定要相信,他們曾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
2020年11月,四級軍士長溫濤在高原執行任務時犧牲。聽戰友說,溫濤犧牲之時,兒子剛剛出生10個月,他彌留之際,在電話里聽到兒子含糊不清地叫了一聲「爸爸」,那是他兒子的第一聲「爸爸」。
溫濤的母親抱著兒子的骨灰盒
不肯鬆開
▼
我曾去過溫濤所在的特種部隊,每個弟兄都說,溫班長是個特別好的人,他哪怕遇見不認識的戰友,也會笑着跟人打招呼。
愛笑的老大哥溫濤,成為7年里第二個新刻在那支特種部隊烈士牆上的名字。
每個犧牲的烈士,都曾和我們一樣年輕,有着平凡的理想與幸福。他們為什麼要捨棄生命啊,其實答案都無比相似。
「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
「這一仗我們不打,我們的下一代就要打」。
「寧可向前十步死,絕不後退半步生」。
他們相信犧牲的價值,而我們這些被蔭護的後人,又怎能不相信呢?
相信犧牲的價值,就一定要有對烈士真誠的紀念與告慰。
抗日名將張自忠犧牲後,靈柩停靈宜昌三天。千家萬戶百姓街頭設祭,「祭桌上盛陳珍貴品物者,其意恨不盡獻所有於此民族英雄也」。
老太太們半夜起來手制麵食,為山東人張自忠做北方飯——老人們唯恐當地飯菜不合故去英雄的口味!
彼時的宜昌城大敵壓境,即將淪入敵手。而十萬群眾自發送殯,無人指揮卻列隊而行,整齊無比。
雖然敵機在上空盤旋吼叫,防空警報與悲壯的軍樂聲交織,百姓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視敵機盤旋蔑如也」!
有對烈士最崇高的敬意與紀念,這片土地就永遠不會缺少挺身而出的英雄!
紀念烈士的形式很多,不一定都要宏大,細小的日常的銘記同樣重要,知乎網友@大猛講過這樣一段往事:
「我是徐州人,從小就住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附近。淮塔周圍有一圈雕刻着部分烈士姓名的大理石牆壁,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就去那裡找和我同姓的烈士,那是我們同姓本家的驕傲。也有很多老人帶着孩子用烈士的姓名教孩子認字,每當孩子念出他們名字的時候,這些埋在青山裡的英魂應該也會欣慰吧。」
相信犧牲的價值,就一定要善待烈士的家人與後人。
2019年4月,我曾和地方工作人員一起為一位烈屬發「光榮牌」。這位烈屬94歲了,她的兒子劉勝航在1982年犧牲,年僅19歲。
回去的時候,省軍區的同志問我:都快40年了,我們給老人送來「光榮牌」,你覺得我們做這些有意義嗎?
我當時是這麼回答的:
對於老人來說可能是遲來的告慰,她甚至都聽不見喧嘩的鑼鼓聲了。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意義重大,你得讓鄉親們讓街坊鄰居們聽到那些鑼鼓聲,感受到我們對烈士對軍人的無上尊崇,並把這件事堅持下去,讓先人安息讓後人相信。
9月30日,第九個全國烈士紀念日。
烈士紀念日定在國慶前一天,正是昭示了中國從苦難到輝煌的艱難歷程,要人們銘記,幸福的生活從哪裡來,我們的出發點在哪裡。
若無9月30日,何來10月1日。
記得他們的犧牲,相信他們犧牲的價值,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紀念與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