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2022年09月29日18:30:03 情感 1406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情感缺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網友安安分享了他的故事:


在外地上大學時,奶奶去世,為了不影響我的期末考,媽媽過了兩個月才告訴我,


敘述的時候又忍不住失聲痛哭,一邊哭一邊對我說:「你還挺堅強的,我還以為你會哭呢。」


那一刻的我嚇出一身冷汗,那是我最深的恐懼,我的秘密最接近暴露的時刻。從此我迴避任何有關生死的場合,只是因為怕別人問我「你怎麼都不傷心」。


還有跟前女友在一起的時候,對於她的一些小心思我真的很難理解,我不懂她為什麼會吃醋、撒嬌、因為小事莫名難過。


有時候跟她在一起,我不知道該有什麼樣的表情,該說什麼話,該怎麼做。


我學着別人戀愛的那套,每天對她表演喜怒哀樂,


但那都不是發自我內心的,我很累,我只想自己待着,為此她跟我提出了分手,或許我不適合談戀愛吧。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在與親人、伴侶、朋友等相處的親密關係中,情感缺失的人在面對某種情境時,習慣性掩藏自己真實的情緒,


轉而思考情理上本應表達的情感,再做出動作和行為,通過這種方式來得到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


因此,在他人眼裡,他們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冷酷無情、不懂得浪漫、不懂得感恩的。


事實上,情感缺失的人自身也很痛苦,痛苦自己的經歷,痛苦自己的無感,痛苦自己的表達卻是假裝和演戲。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親密關係中的「情感缺失」這件事。


情感缺失的表現


在小說《局外人》里,有一個驚世駭俗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就是這樣一句話,奠定了主人公莫爾索在別人眼裡冷漠的性格特徵,他對人對事總是無動於衷,置身事外,


普通人認為很重要的那些東西,在他眼裡一點都不重要。


面對親情,母親的死訊傳來,他對於母親具體是哪一天去世的毫不關心。


在葬禮上他沒有流一滴眼淚,兩次拒絕看母親最後一眼,母親下葬後立刻就走了,沒有在她墳前默哀。


在守夜那晚,他抽煙、打盹、喝自己喜歡的牛奶咖啡,沒有表現出一絲悲痛。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他回答,這種話毫無意義。


女友瑪麗向他求婚,他說:「結不結婚都行,只要你要,我們就結」。


瑪麗問,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係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然」。


瑪麗說:「婚姻是一件嚴肅的事」,他反駁:「不」。


對於至親的死亡,莫爾索沒有流露出一絲悲痛,在旁人看來他簡直毫無心肝;


對婚姻和愛情,莫爾索採取隨便的態度,很多女人可能會衝上去給他扣一個「渣男」的帽子。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莫爾索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態度,是因為他某種程度上的情感缺失,讓他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他是一個堅定的虛無主義者。


心理學上,情感缺失指由於某些家庭或社會性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


它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生活狀態。


在親密關係中,情感缺失的人往往有這些表現:


缺少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很難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他人的笑點或者淚點,對外界充滿了敵意和冷淡。


言語刻薄與直白,不會對伴侶說體貼的話,寧可沉默也不表態,但是態度難免直接且真實。


完全質疑愛情的價值和意義,自己不相信愛情,也影響着身邊人不要過分相信愛情。


對於戀愛保持無感的態度,甚至覺得自己一人能過得更好,而擁有伴侶是一件非常麻煩並令人感到恐懼的事情。


有自卑心理,不自信也不輕易相信別人,不善與人交際,經常感到孤獨寂寞。但是他們一旦選擇相信一個人,就會不遺餘力的信任他,所以很容易被別人利用或欺騙。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可以看的出,情感缺失的人對親密關係缺少很多興趣。


他們不想去維持任何一段感情,感覺自己的情緒都是流於表面,不想去應付別人,喜歡獨處,身邊的關係都很表面。


而每次在關係進一步時都會反射性地退縮,每每想哭卻又不知道去哪裡哭,也沒有什麼可以慰藉心靈的東西。


甚至沒人可以去傾訴,整個世界彷彿只剩下自己。


因此,情感缺失的人有時候為了不被世界拋棄,常常戴上面具,去表演喜怒哀樂。


但是他們卻逐漸忘了,真正的感情無需成為一種「表演」,沒有必要的迎合只會讓心疲累,疲累到忘記自己是如何真心去愛去感受。


雖然,情感缺失只是一種有別於正常人的生活狀態,但是長時間的自我內心封閉還是會帶來一些心理問題。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原生家庭,引發的情感缺失


其實,很多人並不是天生的情感缺失,而是成長缺失,也就是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某種東西。


但是成年後已經沒有機會再去彌補,所以只能靠模仿。


而這種東西本質上就是愛,是最初來自原生家庭的愛。


可能是父愛、母愛或者父母之間的愛,任何一種愛缺少,都可能引發一個人的情感缺失。


電視劇《喬家的兒女》中的喬家兄妹,因母親很早去世,父親又疏於對他們的養育和陪伴,對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創傷。


其中大哥喬一成最早懂事且肩負起照顧弟弟妹妹的重擔,受到的情感缺失最大。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從小缺少母愛,又對父愛求而不得,也沒有人教他如何去愛,造成他的不安全感和自卑心理。


因此喬一成成年後,對他人發展出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始終跟父親保持距離,對弟弟妹妹的感情生活更是謹慎。


他不理解二強的師徒戀,也會打壓四美的敢愛敢恨,他會用自己缺失的情感來判斷,很多愛情並不可靠。


但是他一旦選擇相信一個人,就會不遺餘力地相信他,


在與葉小朗的婚姻中,他被動的接受表白,因為兩人都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缺乏必要的安全感。


兩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就像兩隻帶刺的刺蝟在擁抱,


外界充滿不安的變化,會讓他們豎起身上的刺保護自己。


最終以葉小朗獨自出國,兩人離婚收尾。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著名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對人格發展理論的研究,可以很好的解釋這種受原生家庭影響,對待感情的處理態度。


他提出,對於一個嬰兒來說,要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存在本身,都依賴於那些照料他的人,


如果嬰兒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就會發展出「基本信任感」。


如果事實恰恰相反,嬰兒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由於母親突然去世或離開,導致他情感缺失。


他就可能對他人發展出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並且對世界的多變與不可預測性產生誇大的焦慮感。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到成年早期(十七八歲-30歲),即與他人親密-梳離階段,容易與他人缺乏親密感,與自身的情緒十分疏離,與身體的體驗缺乏聯結。


「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不相互關心與幫助,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


這也是情感缺失的直接後果,我們必須進行有意識地填補,才不至於在親密關係中迷失自己,疏離與他人的情感聯結。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如何喚醒情感體驗?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


「我們不僅僅是被自己的過去所塑造,而是同時受到過去和未來的雙重影響。」


為了擺脫束縛,轉化為真正的自由能量,我們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喚醒自己的情感體驗。


1、接納自己,停止迎合


首先,正視自己情感缺失這件事,嘗試着不把他們當成問題,接受它們,才能舒緩自己。


其次,情感缺失與否並不是關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因為跟別人不一樣就是錯的,停止迎合別人,摘下面具,按自己的方式表達喜怒哀樂。


事實上,在親密關係中,比迎合更重要的是交流與傾聽,和你親密的人坐下來,讓別人走進你的內心了解你,也讓自己發現身邊人的心,


了解他們對你付出的感情,然後慢慢的融入他們的世界,喚醒親密關係中的情感體驗。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2、自我覺察,學會自愈


自我覺察意味着一個人開始超越自己的心智,讓覺察的自我從心智中分化出來,把自己的心智作為一個對象來加以認識。


既要向內覺察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又要向外覺察家庭環境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覺察之後,想走出來,就要拉自己一把,用「正念」法,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仔細分辨一下五顏六色的世界,聽聽清晨的鳥叫,摸一摸小動物的毛髮。


問問自己餓不餓,想不想喝水,想不想出去走一走,還是想在家宅着看書、看電視或者打遊戲。


人生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這 1 點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問問自己身體有沒有不舒服,需不需要按摩或者體檢。


問問自己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讓你感覺良好的瞬間,有哪些糟糕的情感體驗,找到體驗不好的源頭,消滅它。


生活,其實就是一個自己取悅自己的過程。


我們或許改變不了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把握現在;不可能樣樣順利,但可以事事盡心。


正如加繆在《局外人》結尾說的: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


與其每天表演喜怒哀樂,不如卸下面具,用心體驗,用心與人交流,找回真正的自己。


作者:奇妙麻麻

圖源:網絡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註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着你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