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速成的年代,好像一切都加速了。
想要的美食,點個外賣就能品嘗到;想去的遠方,訂個票就能出發。從期望到實現,慾望一下就被填平。
關於成功,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尋求「捷徑」。
報班去學習,跟着打卡,打卡時心潮澎拜。學習期結束後,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如何高效地學習,真正地實現自我成長,周嶺在《認知覺醒》一書中給出了答案。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在36歲這一年覺醒,開啟改變自我,最終實踐成功的經歷,剖析了關於認知的底層邏輯,從而改變內在的原動力,去獲得想要的結果。
一、 關於焦慮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我們會為安排的任務完不成焦慮;
與他人的成功對比,覺得自己落後而焦慮;
做選擇的時候,不知道如何選擇而焦慮;
被環境束縛,想乾的事幹不了,卻要一直幹着不想乾的事,心生焦慮;
一腔熱血投入一件事,奈何難度太大,能力匹配不上而焦慮。
焦慮無時無刻不在困擾着我們的生活,影響着情緒。究其根源在於,我們沒有認清自己,急於求成,想完成很多事,卻又趨難避易,不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改變提升自我。
一味的焦慮不會讓人變得更好,只會讓人變得更差。查爾斯司布真說過,焦慮不會明天消除它的悲傷,但今天只會消耗它的力量。
面對焦慮我們不應該陷在它的泥潭裡無法自拔,而是要學會面對它化解它。
1、 增加耐心
每個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甚至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是沒有耐心的。所以我們要增加耐心。
作者給出了一個方法,要增加耐心,就要接納自我,提高認知。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當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因為沒有耐心而自責。
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規律,有自己的平台期。就像新學某一項僅能,正常人可能至少學三個月才能學會,可是你學一個月感覺沒有任何長進的時候就決定放棄。當你日後想學的時候,還得重新再學。既浪費了時間又耗費了精力。所以我們提高自己的認知後,我們對自己的耐心就會從一個月變成三個月。每一天日復一日的努力看不到什麼效果,但是日積月累,一定會在某一天突破平台期,從量變引起質變。
2、 變得清醒
人生難得是清醒,認知、情緒、行動三大模糊等你去消除。
我們很多人活着活着就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工具人,每天按部就班地行事,忙忙碌碌。即便勤勤懇懇,可是也好像沒有多大成就。這是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認知模糊中,太少去做提升認知深度思考的事情。
認知模糊的根源也是我們的大腦結構所決定的,作者指出我們的大腦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會努力讓身體走低耗能路線,娛樂享受,而思考卻又很耗能。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主動耗能去學習,提高認知。當一個人學習能力越強,他才會愈發清醒,不存在認知上的模糊。
情緒模糊則是我們會逃避那些讓自己煩惱痛苦的事情,但實際上他們不會自己消失,只會進入你的潛意識裡,在後面的生活中持續影響你。因此我們直面它,向自己提問,消除它。
行動上的模糊則需要靠明確的目標和計划去消除。比如你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可是面對每一天,卻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腦子裡想的是多讀書、多運動、好好吃飯,大道理都懂,可是落實在每一件小事上,沒有可操作性。
二、關於成長
當我們不再焦慮,更加清醒時。我們就會成為一個情緒穩定,有目標有行動的人。但是如何能快速成長呢?
1、 思維升級
作者又拋出了一個概念「元認知」。它是最高級別的認知,能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愛迪生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會思索,他將一事無成。
也就是你能在思考中反觀自己的思考,意識到哪些是不對的,再進行優化,最終做出正確的選擇。讓你有高瞻遠矚的能力,甚至能在當下預測到未來從而影響行動,也就是覺察力和自控力的組合。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中提到,不論做什麼,要找出完美想法的最佳途徑,就得擁有很多想法。再做出最完美的決定前,他會致力於尋找各種可能性選擇。最終積極嘗試,才將重點放在最好的選擇上,因為這種做法能幫助他捕獲到他想要的大魚。
就像炒股一樣,很多人喜歡跟風,大家買什麼跟着買。偶爾一兩次的運氣爆棚,以為自己真的是能力強,後面可能會跌得很慘。巴菲特會把80%的時間用在閱讀和思考上,別人只看到他表面的成功與貪婪,如果沒有嚴謹的思考與推理預判,怎麼可能成為股神呢?
做一個元認知強的人,意味着自己就是人生的舵手,能時刻左右方向,以最快的速度駛向終點。
2、有效行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都在提倡行動,沒有行動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
但並非行動起來就一定會有結果,無效的行動不僅勞神費力,其帶來的成長也是很緩慢。就像驢拉磨,每天都在轉圈,可是每一天都和昨天一樣,這是一件事情機械性重複做。
雖然成長的速度因人而異,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行動時刻處於舒適區的邊緣,這樣既能堅持下去,又在逐步地提升。
在行動中去反饋,及時優化目標,才能達成想要的結果。就像讀書寫作,如果你的目標是每天寫1000字,但是當行動起來發現1000字難度太大,完成不了。那就可以把字數調整為500字,後續再根據實際情況慢慢增加目標。
TED演講里有位坐在輪椅上的馬拉松選手說過,我們一生似乎都在被不同的指標來衡量,請花些時間,專註於自己,而非他人,我打賭你能贏得那些挑戰,並真正地開始成就卓越。
人生,其實就是跟自己比。和別人比,可比性太低。因為你們的環境資質都不同,用自己的節奏去前行,日積月累總會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結語
《認知覺醒》這本書能讓我們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面對這個世界。運用書中的理論方法有助於我們快速地認清自我,掃清情緒的障礙,從思維上的覺醒到行動上的覺醒,更加堅定有效地去尋求內心所想。
從迷茫焦慮到覺醒,突破人生的瓶頸,最終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不枉費生命的饋贈。#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