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熱搜:頻繁換頭像的人,是缺乏安全感嗎?
你的好友列表裡,有沒有這樣的人?
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換一次頭像,你想找他聊天,都要翻一圈才能找到他這個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有人喜歡經常換頭像呢?
-01
喜歡給生活製造一些「儀式感」
在一組數據中顯示:
大學生在新學期開始的儀式感,其中有近3成的人會選擇換新頭像。
有些人之所以頻繁更換微信頭像,就是給生活尋找一個儀式感。
一成不變的生活,時間久了會讓人感到厭倦,疲憊,甚至是「麻木」。
只有不斷製造新鮮感,給生活帶來一點儀式,才能讓人每天都有足夠多的精力去生活。
無論生活,戀愛還是事業,我們都應該學會製造儀式感。
比如:
經常打掃房間,把書櫃,桌面上擺放的位置都調整一遍。
在書桌上放兩盆花;
定期斷舍離,丟掉占空間又用不到的東西。
在感情中,學會製造儀式感,新鮮感,學會打扮自己,換一種穿衣風格,跟伴侶換一種形式相處。
這些都是生活的儀式感。
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也應該如此。
每天三點一線,朝九晚六的生活,會讓人覺得越來越枯燥。
這個時候,我們就得學會製造一些新鮮的東西讓我們的情緒感到放鬆。
更換微信頭像這件事,就是一個人社交中的「儀式感」。
畢竟我們每天都要用到微信聊天,跟不同的好友聊天,讓自己變換不同的頭像,這也是社交的新鮮感。
-02
頻繁換頭像的人,有一些「完美主義者傾向」
在完美主義者的人心中,他們無法容忍瑕疵,要盡量去達成自己的喜好,滿足自己的好感或需求。
無論在哪方面都是如此。
要麼不做,既然開始做了,就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
只不過「過度完美主義者」,就容易變成「強迫症」。
一旦事與願違,他們就會陷入精神內耗的困局之中。
經常換頭像的行為,就說明這個人一直在尋找符合自己心理預期的頭像。
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符合自己當下的心情,符合自己的職業。
一般來說,年輕人更願意頻繁換頭像。
一方面,他們要在社交中保持新鮮感;
另一方面,他們要營造自己的人設。
而對於30歲以後的人來說,生活基本上趨於穩定,他們就不在意是否換頭像這件事。
還可以從情感的角度來分析:
一個人換頭像,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就像一個人發朋友圈,只對某個人可見,話里話外都是對心上人的暗示。
-03
是一種過度關注自我的心態
他們希望通過換頭像的行為,去發現身邊的人誰最在乎自己,誰一直在關注自己。
從自我的角度分析:
他們有些過度關注自我,放大了自己在社交中的重要性,總是以為周圍的人時時刻刻都在盯着自己看。
所以,在這種心態下,他們就會不斷營造自己的人設,試圖讓自己變得完美。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聚光燈效應」。
指的是:人常常容易放大自己在人群里的重要性,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實際上,別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他。
走在路上,鞋帶子開了不好意思停下來系鞋帶;
坐公交,面前只剩下一個空座位,他卻不好意思坐下來。
這些狀態,都受到「聚光燈效應」的影響。
從社交心理的角度分析:
頻繁換頭像,就是一種「有意識地表現自我」的行為。
比如:
好友列表中,出現了一個他喜歡的人,所以他就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讓對方注意到自己。
頻繁發朋友圈,頻繁換微信頭像,這些都是「尋求關注」的心理。
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有着不同的需求。
年輕的時候,對社交的需求度更高。
希望尋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遇到喜歡的人,多一些勇敢與無畏。
而年齡增長,人逐漸穩重,想法逐漸成熟,也就不在意這些外在的東西了。
今日話題:
你會頻繁換頭像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