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中,幹活的永遠是幹活的,那個能說會道的永遠是不幹活的。
一個閨蜜過春節時和老公生了氣,差點鬧到離婚的地步。就這樣也是好幾個月誰也不理誰。
閨蜜的老公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哥哥嫂子屬於那種不操心的主,什麼時候到婆婆家來都是只帶着嘴來吃就好,偏偏嫂子是個巧嘴,特別會說話,每次都哄得老人眉開眼笑。妹妹遠嫁外地,男方是個領導,也就是逢年過節回來看看老人,回到娘家是客,自然也是不用幹活了。
於是逢年過節做飯的活計就落到了閨蜜的頭上,閨蜜和老公都是愛操心的人,雖然和老人不住在一起,平時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是他們兩人去照顧。兩個老人都是八十多歲的人了,住的平房冬天暖氣不熱,夏天的時候閨蜜跑前跑後地想辦法給老人改裝了暖氣,因為是自己燒的暖氣,閨蜜的老公每天早晚去一次給老人撿煤燒爐子。順道看看老人有什麼需要。
老公上班比較遠,早上去上班,晚上才能回來,如果老人有什麼需要,一般都是閨蜜去辦,像買菜買葯的小事都是閨蜜去買了給送過去。要說閨蜜真的是心善,當初她生孩子的時候,婆婆還嫌棄她生的是女孩,對她的女兒總是各種看不上。女兒上大學的時候,老人都沒有給過一點東西。而且對於她為老人所做的一切,也覺得是理所應當的。
春節的時候也一樣,她提前採買好了各種蔬菜水果雞鴨魚肉,大年三十那天早早地去了婆婆家,開始了各種忙活,到了下午,做好了一大桌子菜,菜上桌了,大哥和大嫂才姍姍來遲,一進屋,大嫂就親熱地開始了和婆婆的互動:「媽,你看我給你買了一件衣服,快來試試......」
終於互動完了,開始吃飯,大家都上桌了,大嫂忙着給老人拿水遞碗,婆婆笑呵呵地說:大媳婦,你別忙了,快坐下。閨蜜這時還在往桌上端菜呢,聽到這話就有些不高興了,順口說了一句:「媽,給你端個茶遞個水就把大嫂累着了,我這幹了一天還沒說累呢。」婆婆的臉瞬間拉了下來,你大嫂不是不常來嗎?一來就給我和你爸買東西。
閨蜜一聽不高興了,我是沒有給你二老買衣服,可是這些菜和肉都是我買的啊,這些不是錢啊?閨蜜的老公趕忙說:行了行了,大過年的,瞎叨叨啥?
閨蜜累了一天,還沒落到好,一生氣飯都沒吃就回了家。等晚上老公回到家,不但沒有安慰她,反倒是衝著她發了一頓火,說她不顧大局,大年三十的飯都沒有吃好。最後甚至連離婚的話都說出了口。
閨蜜是真的傷了心,一年到頭的操心費力,不如人家的幾句好話。老公還不理解自己。和老公冷戰了好久,也很久沒有再去婆婆家。
聽了閨蜜的事,我深有同感。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個家中,最孝順的那個孩子不應該是最吃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