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命長河中,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兩個字。
你覺得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最近,日本一家電視台採訪了100位獨來獨往的女性,讓大家說出一個人最難做到的日常小事。
最低等級,是一個人唱卡拉OK、去家庭餐廳、看電影、吃迴轉壽司;
第二等級,是一個人吃自助餐、洗桑拿;
第三等級,是一個人保齡球、去動物園、去露營;
第四等級,是一個人去高級壽司店、俱樂部、洗海水浴、看節慶展演;
最高等級,是一個人去迪斯尼樂園、吃法式料理全餐。
節目中拍攝了很多「孤獨的身影」,有人享受黃昏下,一個人坐在海灘上的幽靜時光;有人疲於維持日常人際關係,一個人跑去吃甜點自助,在甜食里得到治癒。
叔本華曾說:「我們承受所有的不幸,皆因我們無法忍受獨處。」
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
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漸漸習慣於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周國平在《人生因孤獨而豐盛》中寫道:「獨處是一種能力,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具備的。
周國平|浙江人民出版社
具備這種能力,也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於安於寂寞並使之具有生產力。」
有人說:孤獨有三種境界,平庸者知道孤獨,無法走出孤獨;上進者甘於孤獨,品味孤獨;優秀者勇於孤獨,超越孤獨。
超越孤獨,需要一點決意離群索居的勇氣,一點自私的基因,外加自得其樂的能力,擁有以上這些,才會發現孤獨是生命給予的極大恩賜。
作家莫言上小學的時候,調皮搗蛋,五年級就輟學了,做不了別的農活兒,只能給家裡放牛放羊。
莫言說:「孩子總是喜歡成群結隊,其他孩子都在學校讀書,儘管讀不到什麼書,但在一起打打鬧鬧很歡樂。
而我一個人牽着一頭牛在學校門前路過,看到同年齡的孩子在學校里高高興興的。而且,一個人在群體之外,心裏還是很孤獨的。」
想交流,只能跟動物、植物交流,也喜歡一個人看書。
但所謂的書,是一本翻爛的《新華字典》,後來又得到了一本《中國通史簡編》。
後來參軍入伍,他當了四年的圖書管理員,終於能接觸到大量書籍,他就把圖書館裏1000多冊文學書全部看過了,歷史書和哲學書也讀了一些。
童年的孤獨時光,影響了他後來的寫作,也影響了他的人生。
我們想到獨處時的感受,往往和這三個詞有關:孤獨、寂寞、無聊。
周國平認為,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尋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劇性的;
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靈尋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劇性的;
而寂寞是尋求普通的人間溫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很多人把他們弄混了,明明是無聊,卻以為是孤獨。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見識、經驗,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着的系統。
所以,有沒有獨處的能力,是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的方式。
當你自己一個人待着的時候,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
世界上有一些人,最怕的就是獨處。
讓他們自己待一會兒,對於他們簡直是一種酷刑。
只要閑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打開電視機、手機,做這些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面對看見自己。
周國平說:「對此我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頂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有趣得多。
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了自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然而,並非所有形式的一個人獃著,都是有益的獨處。
玩遊戲、追劇、刷手機,都是「殺時間」的利器,但這些事只會讓人沉溺於一個人封閉的世界,讓人變得越來越懶惰、被動。
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行為,而是被慾望牽着鼻子走。
有益的獨處,一定是出於自願。
比如家裡人都出去了,把你一個人留在家裡;原本約了朋友,結果對方放了你的鴿子。這種時刻的獨處,我們往往會心存怨念,感覺自己被拋棄,跟快樂搭不上邊兒。
自願的獨處是自己創造條件去獨處,這種情況下,你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體驗上,而不是別人的眼光。
當你主動而自願地獨處時,讀書、發獃、思考、看風景,都可以讓你平靜、恢復活力,你也很享受一個人靜靜待着的過程。
獨處也需要專註,當人全身心沉浸在當下所做的事情當中,渾然忘我,就會產生幸福感。
一個人專心致志地做一餐飯,會體會到麵糰兒的細滑柔軟、感受到不同顏色蔬菜的清新質感、享受到從零到有的生活美感,給獨處注入了喜悅。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我總結了三種能使我們發現自我並使之與眾不同的方法:每天為自己安排獨處的時刻、努力破除束縛自我的惡習、用狂熱與興奮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每天擠出一小段時間獨處,不受任何外來的干擾,便能享受一段輕鬆又滋養的時光。
想要有更好的工作,一個人的時候就去看看專業相關的書籍、提升自己;
想擁有馬甲線、人魚線,一個人的時候就去運動;
想擁有一技之長,一個人的時候就去學一個新技能;
想成為內心豐富、心胸開闊的人,一個人的時候讀讀詩歌、散文、傳記……
一個人時的孤獨感,能賦予我們一種「超級視覺」,讓感官更為敏銳,提升了對平時容易忽視的日常事物的敏感度。
一個人的時候,你可以更清晰地聽到樹葉撲簌簌落下的聲音,可以深嗅花的芬芳。
當你學會了獨處,能夠享受孤獨,你就為靈魂生長找到了空間,從他人和喧囂中抽身出來,回到了自己。
「音樂詩人」李健曾說:「余華是我最最喜歡的中國作家,因為他每一篇文章,包括給別人寫的信我都看過,最好的一部小說是《在細雨中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