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應》:如何做一個清醒和聰明的人

2022年07月01日14:42:17 情感 1722


《曼德拉效應》:如何做一個清醒和聰明的人 - 天天要聞

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的心理作者玄慧雯,最近帶着她的最新的心理研究作品《曼德拉效應》,讓讀者大家更為清醒和正確地認知我們自己。


此書一共有十一章,每一章有都精彩的心理學內容,讓大家更為洞察我們人類在社交所體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從而起到引以為鑒,從而更為正確地認識我自己。其中在第一章都講到了曼德拉效應。何為曼德拉效應?原來你是這樣子的。話說 「南非國父」事實上是在2013年才去世的,卻被早早「社死」於2010年,因此導致這樣的記憶錯誤和偏差,形成了「對事情持有錯位的記憶」的現象,我們就稱之為曼德拉效應。在其中,作者也集合心理研究,說明了當個體出現心理壓力,也被外界給予暗示和誘導,個體更容易在重組自己的記憶內容時,出現虛假記憶,自然就出現一種曼德拉效應。


之後,作者通過家庭娟子、李剛夫婦,他們在處理婆媳關係的關於「改口錢」的問題上,以及作者也通過職場的馬麗和蘇珊故事,來說明了在回憶過去的事情時候,最安全的處理方法就是能理性客觀分析問題,而不要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是對,對方是錯。我們只有按照事實就是的基礎上去對待問題,才能避免被虛假記憶矇騙,今兒造成給自己帶來遺憾,對他人帶來傷害。


第二章講到了瓦倫達效應。起源的故事是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平時都是成績優秀,但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究其原因他過於患得患,導致分心表演,自然就出事了。心理界就以為了達到一種目的總是患得患失的心態命名為「瓦倫達心態」。這對於我們現實中的人群都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現象。其中比較權威的說法就是,作者引用了運動心理學約翰艾略特在的《超越成功》一書中,說明的論點:目的性越強,越不不容易成功。這就說明了平和心態的重要。


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心理大師的權威理論,作者還舉了股神巴菲特的故事,來引導大家如何處理和避免自己陷入瓦倫達效應。巴菲特的戰績和事迹自然不用筆者都說,但很少會說他的失敗,他是如何面對的,作者就舉了這個生動形象的事例,去說明了巴菲特在面對失敗面前,他是報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心態,他的成功在於他關注的是事情的經過,而不是結果。於是在他專註的情況,能他自己全力以赴,從而避免精力分散引發不良的後果。另外巴菲特那種「我享受我做的事情,我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工作。」將工作娛情於歡樂之中,這樣良好的心態,自然不會患得患失,自然不會有不良的後果,導致出現瓦倫達效應。


第三章講到了習得性無助。何為習得性無助?就是指個體經歷某種學習後,在面臨不可控情境時形成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改變事情結果的不可控認知,繼而導致放棄努力的一種心理狀態。這事一種消極心理態度。這樣的理論是創作於是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通過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而得出的心理理論。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積極的心態,是塞利格曼的女兒的成長而讓他受到啟發的,因為她女兒在3-5歲都喜歡抱怨,引起了父親的憂鬱。而五歲後,他女兒就學乖不再抱怨任何事情了,並在父親的正確引導下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處理和面對問題,因此這對父女都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既然積極的心態,是令人幸福的。此外作者也通過活到老玩學到老的摩西老人事例,去說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有着積極的人生。我們又何必消極和抱怨的心態呢?現在很流行正面管教的說法,這自然就是積極心理學的發展了。


第四章樂隊花車效應,其實就是說的是一種從眾心理。這裡就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的三垂線實驗,去說明了這種從眾的心理現象。這裡筆者有喜歡作者舉了17世紀的鬱金香商業活動的事例,就又為他出了一種攀比、虛榮、盲從的商業活動的不良現象。而就近代而言,作者也從女性減肥熱的情況,說明了同樣的樂隊花車效應的弊端。當然,作者在最後,也舉了日本「胖女子」渡邊直美的事例,說明不要跟風,要自信做自己的心態,才避免陷入樂隊花車效應的魔爪。


第五章是講到了巴納姆效應,這裡講的就是一種喜歡號入座的人群。這種人是敏感的,很會受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評價的影響,從而做出錯誤的認知和行為,或者表現出一種不合理的心理狀態。在面對不真實的評價的巴納姆效應中,作者舉了化學家瓦拉赫的事例,說明了認清自己,不因外界的評價而妄自菲薄。用心經營自己的長處,終也收穫人生。


第六章是路西法效應,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與中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個道理的,其中,提到的菲利普•津巴多路的心理名著《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自然是非常值得推薦好書。這裡比較深刻的反響人之所以有時變壞,是因為「情境的力量」對個體行為的影響。這自然是揭露人的陰暗面,而路西法效應存在的意義在於,對面的人善變,人的冷談,人的情緒波動,人的變壞,這其實都是人性的正常反應。這是教導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陷,認識別人的缺陷。不要過於自責,或者他責,因為這樣大家猜能更為積極相信未來,去追求美好的更生活。


第七章的自我服務偏差,就說明了一種老賴的自我服務型偏差的自私人格,他會將成功歸功於自己,將失敗推卸給別人。其中,對面心理缺陷,作者也提出了方法論,做到如何真正的自我服務。如要以發展觀看到短暫的成功,要學會時間管理,學會保持微笑,學會發揮個人技能的工作和悠閑活動,學會有氧呼吸,保證充足睡眠等等。


第八章講到是我們如何處理不要將思維固定的「沉錨效應」。第九章將的是鏡中我效應,這額效應就告訴我們不要活在別人的眼裡。其中作者提到的打破別人眼中的標籤的內容,所表現出的這樣的積極人生態度,在最近的《浪姐3》姐姐們所體現的積極意義,也就是去努力突破自己的有力事例。就是做到不要讓人刻板認識自己。第十章是庫里肖夫效應,這裡效應是來自於庫里肖夫他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領:影片的結構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而是來自空間結構和蒙太奇。這裡比較有趣的事例,是原來在最好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因為名氣叫「蝌蝌啃蠟」而刻板地不受到歡迎,但可口可樂非常保持清醒頭腦,發現問題,避免了庫里肖夫效應的先入為主的認知偏差,他們就用改名、用阮玲玉等廣告方式去說話,終也成就了如今的可樂公司。


第十一章的毛毛蟲效應就是說明不要隨大流 ,陷入毛毛蟲效應的危害。從而說明了我們個體發展要不斷成長,不斷變換思維,求異創新,才能順應當下的變化,讓人生煥發活力。


這本書除了講到了曼德拉效應,還闡述了瓦倫達效應、習得性無助、樂隊花車效應、巴納姆效應、路西法效應、自我服務偏差、沉錨效應、鏡中我效應、庫里肖夫效應、毛毛蟲效應,在這11個讓人細思極恐的行為邏輯,讓我們擺脫內心的認知偏差,幫助我們認清自己。這是關於人類迷惑問題的手冊。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人一生,有4樣東西早已命中注定,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 天天要聞

人一生,有4樣東西早已命中注定,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實則早已註定。這4樣東西,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安排好了,與其強求,不如順其自然。第一樣是出身。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背景,這是上天給的禮物。有人含着金湯匙出生,有人從小就要為生計奔波。但不管怎樣,這都是
女生說準備睡了高情商回復?5 種場景應答超貼心 - 天天要聞

女生說準備睡了高情商回復?5 種場景應答超貼心

和女生聊天正開心,她突然說 「準備睡了」,是不是瞬間慌了神,不知道怎麼回?別擔心!不同關係、不同場景下,高情商回復能讓她帶着好心情入睡,還惦記着下次聊天。這 5 種實用應答方式,從曖昧期到普通朋友,教你輕鬆拿捏!一、曖昧期:溫柔寵溺 + 制
女生說不舒服暖男回復?這些話讓她心窩暖暖的 - 天天要聞

女生說不舒服暖男回復?這些話讓她心窩暖暖的

女生說不舒服暖男回復?女生弱弱一句 「不舒服」,普通回復可能就輕飄飄帶過,但暖男的回應可是藏着 「寵人秘籍」!想讓她瞬間被溫暖包圍?這些高甜又貼心的回復思路,趕緊學起來!一、溫柔詢問型:先了解情況,再行動(一)細緻關心細節「怎麼啦寶貝?是頭
女生能約出來但是沒進展?找准原因才能破局 - 天天要聞

女生能約出來但是沒進展?找准原因才能破局

女生能約出來但是沒進展?每次約女生都順利答應,可相處來相處去,關係卻像卡住了一樣,毫無進展?別干著急!這種情況背後藏着不少原因,找對 「病根」 才能對症下藥。今天就帶你分析分析,到底問題出在哪!
整個小區里最沒用的東西就是它了吧! - 天天要聞

整個小區里最沒用的東西就是它了吧!

在你住的小區里,有一個東西你經常見到,但卻從未把它當回事兒,你也從來沒用過它,甚至連打開它的工具早就丟了,可以說是整個小區里最雞肋的東西,但卻又必須存在。它就是信報箱。可別小看它了,它可能是當下中國增長速度最快的了,根據專業機構測算,信報箱市場規模預計將以年均複合增長率12.3%的速度擴張,到2025年市場...
兩性關係:50到60歲的女人找男人還有什麼用?2種用處! - 天天要聞

兩性關係:50到60歲的女人找男人還有什麼用?2種用處!

年逾五十,萬物皆淡,看過世事浮沉,懂得人情冷暖。有人說,女人五十之後,還要男人做什麼?其實啊,這不過是生命中又一程花開,「人間有味是清歡」,歲月從未虧待過用心生活的人。五十到六十歲的女人,曾經也為愛而哭,為家庭奔忙,終日操勞,也許青春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