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大眾對物質的追求越來越狂熱,奢靡之風頓起,以至於許多人用「物慾橫流」來形容現代社會。放眼四周,炫富者隨處可見,不過,他們真的是有錢人嗎?
事實上,大多數富人都保持着低調的行事態度,他們往往不屑於炫富,當然也不排除存在一些高調的富人,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判斷一個人是真的有錢還是裝出來的呢?心理學家給了我們一些思路。
避免討論經濟狀況
中國人一向有「財不外露」的思想,那些真正的有錢人很少會透露自己的底細,當身邊的人開始討論家庭經濟話題時,他們往往會選擇迴避。
對於他們來說,經濟條件已經不是一個需要煩惱的問題,無論他們擁有了什麼,去過什麼地方,在他們看來都不是一件值得吹噓的事情。物質對於他們的誘惑力已經很小,他們更在乎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就算真的想通過炫富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優越感,也往往是十分含蓄的。
因此,那些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裡吹噓自己購買了什麼奢侈品或者出國旅遊的人一般都是裝有錢,這些人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他(她)所展現的內容一般是沒有營養的,其目的僅僅是炫耀自己的消費力,建立心理優勢。
亦舒在《圓舞》中有這樣一句名言:「真正的淑女從來不會吹噓自己去過哪些地方、擁有多少東西、看過什麼書。」,這句話對富人同樣適用,真正的「富態」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信與優越感,而不是嘴上吹噓。
稀缺俘獲大腦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稀缺俘獲大腦(Scarcity mentality)」,表現為一個人在意識到自己在某個方面缺乏時,就會給予這個方面更多的關注,通俗地講就是你越缺少什麼就越在意什麼。
那些真正的有錢人,由於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因此他們對錢並不在乎,這並非體現在他們花錢大手大腳上,恰恰相反,大多數有錢人都有着很強的理財能力。有錢人一般很少跟周圍人提起金錢這一話題,因為他認為這樣做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經常提起經濟話題的人,往往也是經濟條件不大好的人。而那些整天恨不得把「錢」字掛在嘴邊的人則大多是裝作很有錢的樣子。由於這類人的內心對錢有着極度地渴望,因此大部分注意力也就轉移到了金錢上。
保持謙虛的態度
前面提到,當一個人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他們的注意力就會從物質生活向精神生活轉移,因而更加註重自身的修養與氣質。細心觀察你會發現,那些真正有錢的人在生活中往往就會表現得特別謙虛和善,待人也是彬彬有禮。而那些裝腔作勢、趾高氣揚的人,則大都是那些想偽裝成有錢人樣子的人。
許多人之所以愛炫富,那是因為他們本身經濟狀態的拮据。心理學精神分析流派認為,「補償心理(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是人類社會常見的心理狀態,它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當一個人的實際狀況與社會普遍認知出現偏差之時,就會想方設法地彌補。
對於一些窮人而言,物質上的匱乏往往帶來心理上的不自信與空虛感,因此他們會拚命地想要掩蓋這一缺點。同時,他們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往往還會故意表現出有錢的樣子,以博得他人的關注。這種超乎尋常需要的掩飾,心理學稱之為「過度補償(overcompensation)」。
由於目前社會上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的仇富心態,經濟條件差的人對富有的人往往存在很大的偏見。受到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富人們會表現得更謙和與低調,以謀求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
另一方面,富有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平凡人在正常情況下並不具備可以持續「炫富」的消費力。因此,我們自己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能被日益浮躁的社會風氣所影響。
同時,當我們看到身邊的人做出炫富的舉動時,也不應該陷入自卑與消極的狀態。畢竟,踏踏實實創造的財富才是令人安心的,追求炫富帶來的一時快感的人,終究會面對它所帶來的消極後果。
- The End -
參考資料:《富人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