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尋
圖片/網絡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父愛母愛嚴重缺失,會對我們的人格和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
比如,缺乏陪伴的人,會漸漸養成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比如經歷過挫折式教育,得不到被愛的人,長大後對感情會比較冷淡;比如長期缺愛的人,在婚姻里會養成粘滯型和害怕型依戀人格障礙。
從小我就寄宿在親戚家中長大,和父母的相處不多,父母在我人生的很多重要階段都是缺席的狀態,雖然這樣的經歷讓我養成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但是我的內向性格和敏感自卑性格也從此形成,持續影響着我的事業和感情生活。
在人群里,內向、自卑、孤僻……這種種問題總是被拿來議論說辭,被人偏見審視,但我們好像很少從本質上去發現問題,去擁抱這些受傷的人。
誠然,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面對心理創傷,但是,從小所經歷的失望與無助,也同樣被重視。
缺愛的人,心裏總是被各種負面情緒控制,這不是他們的錯誤,只是成長過程中缺乏正確的引導,缺乏陪伴,缺乏健康的感情觀建設,所以成年後才會持續被其困擾。
關於「缺愛」的創傷,我認為我們需要從「過去、現在、未來」三方面來重新審視,重塑自我。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是我們有自我能動性,我們可以有思維意識去做出改變。
01.審視接納過往的創傷經歷,不要一味把自己當成受害者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指出,我們很多的心理問題都來自於不成熟不健康的童年經歷。童年是人格建立的重要階段,但由於原生家庭的遭遇,父母的忽視,自我的否定,缺乏指引,那些不正確的價值觀就會被自己吸取,久而久之,就讓自己變得內向或孤僻起來。
談起過往的創傷經歷,好像大多數人都是失意無助的,會把自己的遭遇抱怨,會哀嘆自己不幸福。雖然發泄自我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面對過往的遭遇,我們除了抱怨之外,還缺乏了理性的思考能力。
一味抱怨,一味難過悲傷,只會讓自己持續處於灰暗的情緒里,會把自己當成個受害者來尋求安慰感,但歸根結底還是逃避心理在作祟,缺乏了突破自我的機會。
就像是很多在現實生活里抱怨這抱怨那的人,他們逢人分享着自己的遭遇不幸,企圖獲得大家的鼓勵和安慰同情,但是然後呢?表面上可以得到別人的關心,實際上還是自欺欺人的行為,無法在內心裏建立信心。
就像是太宰治一樣,童年父愛母愛的缺失,讓他養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他為了獲取周圍人的注意,靠耍寶扮成小丑來討取別人的歡心,但是這樣卻讓他越來越迷失自己,最後抑鬱度日,荒廢生活,匆匆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其實,每個人的經歷總是存在偏頗荊棘的,沒有誰一生風順,有些創傷無法避免,這很無奈。但最重要的歸根結底還是自己,與其悲傷,不如踏過荊棘去鋪墊新的開始。
02.找到自我規劃目標,不要用抑鬱的態度去荒廢自己。
每個人面對過往的傷痛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理智成熟的人懂得把握當下,便會將過往的經歷當成一種激勵或者警示,從而不斷努力去擺脫糟糕的局面。而敏感自卑的人,總是停留在過往的傷痛中,便會被拖拽腳步一無是處,最後碌碌無為,蹉跎着歲月。
我們總以為是出生家庭背景制約着我們的人生軌跡,但是殊不知淘汰自己的不是現實,而是自己太消極以待,是自己把自己當成了個受害者去生活。
生活難免跌撞,消極度日只能限制我們的機會。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從小不被父親重視,她把這種心理創傷深深根植在自己心裏,誤導了自己一生。她明明成為了一名教師,但因為太期盼被愛,而將自己的幸福放在了男人的手裡。她以為自己擁有伴侶的愛就是幸福的,但最後呢?她被欺騙,被利用,被辜負,草草了結了一生。
換個角度來看,松子明明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但她卻放棄了。她因為缺愛而對愛擁有着太多的幻想,最後在那種不現實的憧憬中遺失了自己。
這樣的例子反映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如此。有的人盲目追愛,企圖彌補童年的創傷,最後卻反而被這種無望的遐想傷害,得不償失。
其實說到底,幸福掌握在自己手裡,掌握在當下。一個有能力的人,就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就有獲取幸福的機會,但是很多人卻對此忽視了,否定了自己,把主動權交給了別人。
03.拓展認知能力:提升眼界,放寬心態
其實在文章中我總強調大家要建立自我認知能力,這不是簡單的一個觀點思維,而是需要我們根植在內心的能力。
自我認知能力,是對自己的一份認可和尊重。一個人有理性周全的思辨能力,就會用寬泛的眼界來審視問題,不會故步自封,不會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思維牢籠里。
比如說,擁有「受害者論」的人,不懂得重塑自我,就會把認知能力停留在過往的遭遇里,他的世界裏就全是傷痛和痛苦回憶。這個時候讓他學會往外走去突破,他就會很抗拒,會覺得別人在迷惑他,認為沒有人懂他。
其實本質上來看,還是是他自己束縛了自己,所以他怎麼也走不出來。
這樣的問題還挺普遍的。
我們在面對不幸福的婚姻時,會覺得哪裡都是錯,但很少有人能夠找到問題本質去做出改善;我們在感情中患得患失不敢大膽去愛時,會歸因於過往的缺愛經歷,最後就默認了那種創傷,逃避去表達自己。
我們總是把自己當成受害者,逃避着,抱怨着,生活也就這樣失去了色彩,久而久之,就習以為常,荒廢了自己。
其實你看,這都是缺乏拓展思維的後果。總是局限在某一個問題上,學不會調整,學不會跳脫出來,最後就將自己深深捆綁。
創傷無法避免,不幸的經歷也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創造新的開始去填充生活。
與其抱怨不幸福不被愛,倒不如重塑自我,趁早規劃,有能力有思想的人,不會輕易放棄自己。
你覺得呢?
-END-
我是北尋,90後撰稿人,書寫走心文字,解讀情感生活,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北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