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也許會說,談話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他們說,我們的世界已經充滿分歧,談話基本上於事無補。現在的世界是一個非贏即輸的世界,只要確保我們這邊能贏就好,不管其中都包括誰。這就等於是說,我們在打仗,一切只是戰術的比拼。
但是,我們的敵人是誰呢?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氣候變化、物種滅絕、嚴重不平等、就業不充分、年輕人焦躁不安、社會不穩定、經濟上產出有餘而能夠提供使命感的崗位數量嚴重不足--並非源自「對方」。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造成的。我們的生活方式無法為我們和與我們共享一個小小星球的很多其他生命的健康幸福提供最基本的條件。在這場我們與自身的戰爭當中,勝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只是在忙不迭地原地打轉而已。
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們已經用瘋狂、憤怒和恐懼將能夠造福於所有生命的真正進展盡數湮沒。我相信,明白這一點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多。他們知道現狀必須改變。他們知道,你不能在一個資源有限的星球上繼續追求物質的增長,而且在今天,單純追求物質增長的愚蠢行徑基本上只會引發一心擴大物質享受中「我的份額」的越來越嚴重的惡性競爭,無論這種競爭發生在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知道,問題已經不在於「我們對抗他們」,而在於「我們所有人想要創造什麼樣的未來」意義上的新的「我們」。
諷刺的是,有了這樣的看法,我們認為他人應當做的事情和我們身邊實際發生的事情之間的反差就會變得更為強烈,所以反倒有可能使局面更加惡化。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基本上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為了高尚的目標而鬥爭」,在爭奪控制權的戰鬥里追求我們喜歡的那種進展,一種是改變。不過,這裡的改變是什麼意思?它和「放棄」有什麼不同?首先,它不是要你放鬆對你所信奉的目標的追求,而是要你改變追求的方式。簡單說,它是要你認識到,要想實現真正的改變,你就必須同時跨越外部障礙和內部障礙。如果你只想着跨越外部障礙,而忽視了內部障礙,那麼進展就只能是一個夢。反過來也一樣。所以,我們真正的選擇只是,要麼同時關注外部障礙和內部障礙,要麼兩者全不理會。我們真正要做的是成為反思的實踐者,不僅強調行動力,還要追求覺知力,不僅關注外在的問題,還要探索內心的阻礙。
所以,最後,作為致力於為所有孩子創造美好未來的行動者(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這樣做,因為我們懷揣着對生活的使命感),問題就歸結為了,我們該如何進行下一次的談話。如同偉大的物理學家沃納·海森伯格
(Werner Heisenberg)所說:「科學源自交談。」談到社會變革,情形也完全相同。我們是為了贏,還是為了獲得啟示?談話結束後,我們和對方的關係更緊密了嗎?
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了嗎?還是相反?我們的行為是在培育一個可能出現的未來,還是在鞏固一個把我們困在慣常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里的過去?
面對這些更為根本的問題,賈森·傑伊和加布里埃爾·格蘭特給出了一套完備且實用的指引。他們知道,根本的改變從來都不是單憑什麼願望就能實現的,它還需要練習--他們有辦法來讓我們藉助日常談話不斷地發展我們對自身的覺知。他們也知道,這絕非一段孤獨的旅程,你必須與他人結伴而行。他們能與你攜手共進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發現開放頭腦和心靈,最終促成根本的轉變。
如同神經學家所言:「在壓力下,大腦的功能會退化。」這時,我們也會退回到最原始、最習慣的行為模式,從社會的整體角度看,這一點也完全正確。今天,我們在全世界都能見到這樣的倒退。要想在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上取得真正的進展,關鍵之處就在於重新喚醒彼此傾聽和真誠對話、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