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是坦然面對,還是唉聲嘆氣?是逃避隱遁,還是怨天尤人?
1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如船。
西湖美景,無論晴雨天氣,在蘇軾眼裡各有不同,沒有賞景的心情,也沒有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天有不測風雲,青年蘇軾一舉進士,少年得志,春風得意,母親離世,噩耗天降,蘇軾棄官回鄉,守孝三年。善的美德是他的靈魂,當朝改革激進,他想到百姓的利益,發聲反對也阻止不了,自願到杭州任一方父母官。在杭州他帶領當地人民清理運河淤泥,新建水庫,清西湖,建蘇堤、三潭印月,賑濟災民,建醫院,忙得不亦樂乎。
困境中哀嘆只能自傷,沒有誰能代替,不如做眼前該做的事,腳踏實地,前面自有風景。
2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為了和弟弟蘇轍距離近些,能見到他,來到密州,他思念着親人,心中大志不得施展之抑鬱,他在「把酒問青天」,也「起舞弄清影」,看着圓月能想到這兩句話,把愁苦化作祝願。
困境處,豁達開朗能減去一身疲憊,解放自己,繼續生活是最明智的。
3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三十八歲的蘇軾,在密州沒有停留在個人得失,一心想報效國家,願做馮唐得雲中,抵禦侵略者。
逆境中以大局為重,心繫國家,有這樣的家國情懷,寬廣的胸懷裡,困境的苦痛化作塵埃。
4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禍不單行,一首小詩,被小人誣陷入獄,後被貶至黃州。在這裡,他的生活遠不如密州,家裡幾乎揭不開鍋,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山坡,獨自耕種植樹,自建一屋,自名「東坡雪堂」,我們熟悉的東坡由此而來。一個春日,他和朋友一起出行,路遇天下雨,大家都在抱怨,唯獨他面對雨中泥濘,寫出這麼無謂輕鬆的佳句。
困境中,懂得隨遇而安,從容淡定,風雨也是美景。
5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被貶至惠州,這種荒蠻之地,年已老的蘇軾,在這裡仍然不忘造福百姓,看到吃水困難,興修水利;看到文化落後,興辦教育。他竟然用當地竹筒,建起了自來水系統,把清澈甘甜的泉水引進城裡。荔枝成熟時,他不忘寫詩兩首,表達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困境中,樂觀從容面對,苦中有樂。身苦不算什麼,心苦才是最苦。
6.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被貶儋州時,蘇軾年已64歲,病魔纏身,正處於「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葯,出無友」的困境。一個孤獨老人,一生都在被貶,偶爾起用的路上顛沛流離,空有飽腹經綸,枉然胸有大志,還有誰更不堪如此?他還能自嘲,一笑而過。
困境中,淡然自若,笑看人生,坦然面對,生活里的荒野,總有「小兒」出現。
走過困境,就是坦途,蘇軾在前,我們在後,走着他的心路,我們不會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