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幸福?幸福這東西其實就是個感覺,沒有標準,沒有指標,跟物質條件沒有必然的關係,年薪百萬的人未必就比年薪10萬的人幸福,不丹這個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卻又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吃粗糧,喝清水,彎起胳膊當枕頭,這其中也有着樂趣。而通過干不正當的事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浮雲一般。)
子又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他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這便是安貧樂道。
放棄物質追求,依然能獲得快樂和幸福,但這隻有少數聖人才能做到的,對於普通人來說,追求物質依然是實現幸福的最重要的手段,但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實現財富自由,依然要上班,依然要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依然要看人臉色行事。
沒有財富自由,難道就無法實現幸福嗎?大部分的人就註定無法幸福嗎?
幸福與不幸都很多時候都來自於比較,電影《求求你表揚我》范偉有段台詞:幸福就是,我餓了,看到別人手裡頭拿着個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件厚棉襖,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人們總在羨慕着別人的幸福,回頭一看,卻發現自己正被羨慕着。你拿着個大饅頭,羨慕着拿肉包子的人,但你身後可能還有手裡什麼東西都沒有的人;你穿着單衣,羨慕穿棉襖的人,但你身後可能還有個光着上半身的人;你羨慕有蹲坑的人,但你身後可能有個人已經拉在褲襠里了。
假如你這個月工資拿了二萬元,比以往高出了不少,你自然是很高興的,但是偶然得知隔壁辦公室那個才參加工作一年的小姑娘比你還多了300塊,你瞬間就感覺到手裡的二萬塊不香了。
再比如你看到那些比你晚參加工作的人都被提拔了,而且你認為他的能力不如你,人品也不行的,你內心肯定充滿了不平衡,會充滿怨恨。人的慾望是永遠都不可能得到滿足的,如果愛攀比,那永遠都不可能獲得幸福,知足常樂才是幸福的秘籍。
知足常樂也不能是自欺欺人,有的人完全躺平了,然後告訴大家,我很知足了,這隻能叫自暴自棄。知足常樂是要珍惜現在,認清自己,凡事量力而行,但並不是安於現狀的慵懶,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達到了現在這個狀態,雖不盡人意,也不怨天尤人,但求無愧於心。
一個企業的員工幸福不幸福無非兩方面,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工作能不能掙到錢,工作開不開心?
首先是能不能掙到錢,這個與企業的經營情況有關,企業不可能將全部利潤都用於發工資,畢竟企業要生存、要發展,高薪酬可遇不可求的,而且搞薪酬也不是萬能的,薪酬增長獲得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比如說以前一個月工資3000,一下漲的到了5000,那肯定幸福感爆棚,如果以前月薪10000,漲到了12000,幸福感的提升就不是那麼強烈了,如果月薪10萬,漲到了102000元,對幸福感的提升幾乎為零。
比起薪酬,更重要的是工作開不開心,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決定員工幸福度的關鍵因素,長期996、007,沒有休假,下班回家就來個葛優躺,愛人不理解,回家就吵架,家裡的老人、孩子被疏於照顧,就算領再高的薪酬,估計也開心不起來,幸福不起來。
開不開心還要看工作有沒有意義感,如果每天的工作都是疲於應付檢查考核做些務虛的事情,估計也不可能會感覺到什麼意義感。
而做一些務實的工作,就很容易感覺到意義,以銀行為例,櫃員能快速的辦理完業務,讓客戶滿意的離開;客戶經理看着受到信貸支持的客戶,建起了新房,建起了大棚,生意越做越大,貸助學貸的孩子畢業找到了工作等,這種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意義感是不能用金錢能衡量的,自我實現帶來的成就感是員工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還有就是工作中要能學到東西,永遠有進步和上升的空間,不能有那種一眼望到頭的感覺,永遠不要從硬性條件上堵死一個人進步的可能。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早期的管理學書籍告訴我們,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但近年來,大家都發現這個不太對,於是又有很多人提出了許多的觀點,包括客戶第一、員工第一,乃至國家第一,對此爭論不休。
「有股東投資才有企業,客戶買你的產品企業才能生存,沒有國家的保護和支持企業也難以發展,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股東、客戶、國家並不能代替你來經營企業。實際負責企業運行、每天進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是包括經營者在內的全體員工。如果全體員工都很盡責,每天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齊心協力、精益求精,那麼企業就能凝聚巨大的合力,企業就能持續發展、長期繁榮。這樣就能不斷地給客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就能讓股東獲得穩定的回報,就能向國家多交稅,企業還有能力開展各種社會公益活動。這個道理並不複雜。"
「追求組織的全體成員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同時又為人類社會做貢獻,我認為這個理念雖然樸實,卻非常偉大。可以說,這是自人類有集團以來,一切集團理念中最高貴的理念。沒有任何集團的理念可以超越它。」(摘自稻盛和夫《管理大師稻盛和夫收藏版》,稻盛和夫創立了京瓷和第二電信兩家公司,在78歲時,出任破產重建的日航董事長,僅用一年多時間,讓巨額虧損的日航扭虧為盈併產生巨大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