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沐足就是身體出軌嗎?

2021年09月12日22:07:27 情感 1588

我同事老劉他老婆知道他去沐足了,然後她把沐足這件事說成了背叛,請問男人去沐足是不是很正常?

​首先我為老劉證明,因為昨晚我和老劉一起去的,干工地的,唯一消費就是去洗個澡按個摩。老劉人本分,四川人,對老婆非常好,工資卡都放在老婆那裡,自己一點零錢都是做電工兼職掙的(老劉電工,偶爾幫人家工地裝配幾個配電箱),一個月最多去個兩次,每次都和我一起去,對老劉的為人還是非常了解,典型的四川耙耳朵。怎麼可能出軌。另外也覺得這女人是從外星過來的,現在是2021年,還有人總把沐足當成是惡習,總是覺得沐足男人就是很渣,就是找女人幹嘛

男人沐足就是身體出軌嗎? - 天天要聞


男人沐足就是身體出軌嗎? - 天天要聞

​沐足其實是一種很健康的養生方式,比起賭博玩遊戲更健康,當然不可否認外面確實有一些沐足店會有一點灰色地帶的項目,但大部分沐足店都是很正規,再說你花一百多塊去沐足,你還想幹嘛?你覺得現在女人有這麼便宜嗎[捂臉]

​我自己每個月去個三五次洗腳,都是和朋友或者工友一起去,偶爾我自己一個人,不覺得男人洗個腳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在工地每天辛苦幹活,為了家庭,每天埋頭苦幹,偶爾累了放鬆一下,難道不正常嗎,就和女人去美容院洗臉一樣,在普通不過了,女人就是大驚小怪,開始急眼,以為要身體出軌對不起自己。真的是女人想多了。

為了這個事情,老劉和老婆鬧得不可開交,最後沒辦法,幫他把那天足浴店的消費記錄發給他老婆,說是我請的客。還把足浴店的名字還有技師的微信推給他老婆,這下才算是事情告一段落。哎,真為老劉不值,娶了這樣的老婆。

男人辛苦為家,去洗個腳或者按摩有什麼錯,為什麼女人,特別是結婚的女人總是疑神疑鬼。請大家評評理,老劉有什麼錯?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女人有這些「微反應」,明顯是動情了 - 天天要聞

女人有這些「微反應」,明顯是動情了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女人對你態度冷冰冰,對你的事情不上心,你親近她,她會後退,會下意識將你推開,你有事情要麻煩她,女人很容易失去耐心;某些時候,你穿荊度棘,為女人做一些事情,試圖哄女人開心,女人卻不受哄,總是怠慢你,在這個時候,你應當明白女
中年男女,與異性關係曖昧,是怎麼產生的? - 天天要聞

中年男女,與異性關係曖昧,是怎麼產生的?

中年男女,與一個異性之間的相處,彼此之間的關係,大大方方,坦坦蕩蕩更長久,更值得珍惜。人到中年,在日常生活中,與異性的相處過程中,智者的選擇是保持距離,不頻繁接觸,靠近。
當情人臨終想見你,你會如何選擇?一場戳心的靈魂拷問! - 天天要聞

當情人臨終想見你,你會如何選擇?一場戳心的靈魂拷問!

愛情這事兒,多半藏在生活的雞毛蒜皮里,可要是生死關頭突然來了,那些被身份、規矩裹着的感情,到底會露出啥樣的真相?好多人把情人關係當成生活的調劑,卻很少琢磨:要是有天她躺在病床上,用盡最後一點力氣說想見你,拋開那些世俗說的角色,你心裏頭抗拒的
一個德國客戶的人生經歷,真正闡釋了什麼叫做九死一生 - 天天要聞

一個德國客戶的人生經歷,真正闡釋了什麼叫做九死一生

(原創,歡迎點贊評論~)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曾說過: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之為人。今天和一個德國客戶聊天,聽了他的人生經歷,我想說,一個人要經受多少磨難,才能被稱之為強者。他這一生,挺傳奇,也足夠悲催。
普通人變強的第一步:丟掉羞恥心 - 天天要聞

普通人變強的第一步:丟掉羞恥心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焦點效益」。 是說人很容易太看重自己,從而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因為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怕尷尬、怕丟臉,以至於不敢嘗試新事物,從而錯過很多成長的機會。 ....
玄學!他27歲宣布跟她戀愛了,她28歲時,卻傳來了倆人分手 - 天天要聞

玄學!他27歲宣布跟她戀愛了,她28歲時,卻傳來了倆人分手

玄學!他27歲時宣布跟她戀愛了,她28歲時,卻傳來了倆人分手剛好差7歲,剛好出處了8年,到底是他等不到她,還是她耗不起他呢?當年他27歲,他的事業還是巔峰期,她才20歲,她的事業還在上升期!他不管不顧的宣告了倆人的關係,他作為頂流,事業一度
在這複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像這樣的情人關係會真的有嗎? - 天天要聞

在這複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像這樣的情人關係會真的有嗎?

有一種特殊關係能夠長久維持。好多人都覺得這種關係不道德,會破壞別人的生活。其實在生活中每當出現這種關係的人,其實他們是真正有着真感情的人,其中互相之間沒有任何利益關係與算計對方的想法。這樣的感情是很難遇到的,也是很珍貴的。
女人這一生,什麼樣的活法最高級? - 天天要聞

女人這一生,什麼樣的活法最高級?

香奈兒曾說:我的生活不曾取悅我,所以我創造了自己的生活。在這個喜歡定義女性「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時代,有太多的標籤綁架。有人把婚姻當終點站,有人將年齡作倒計時,更多人困在「既要又要」的完美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