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社會中,許多人眼中理想的婚姻就是門當戶對的婚姻。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一種婚姻觀,是因為事實勝於雄辯,仔細觀察許多幸福的家庭後都能夠發現,門當戶對的小兩口家庭確實是比較穩固長久,而且幸福感比較高。
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還是夫妻雙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相似。在當今的肥皂劇當中經常流行一種「性格互補」理論,即像個性格完全迥異的人結婚之後能夠將日子過得天天充滿新鮮感。然而事實上這樣的婚姻到最後都是一地雞毛,因為這顯然是一個婚姻悖論,兩個雞同鴨講的人在一起,又怎麼可能長久地維持感情?
所以,許多真正找到婚姻幸福的人和婚姻經歷過不幸的人,到最後都看出了門當戶對的好。也終於發現婚姻的本質其實就是夫妻兩個人能不能夠有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語言。而婚姻中的差異性越大這種狀態實際上就越難實現。
在深圳有着這樣一位女士,她曾經去過非洲工作,在那裡結識了一位非洲黑人朋友。通過不斷地接觸,二人也漸生情愫。這位姓余的女士當時認為自己找到了一生的真愛,徹底淪陷在對方的甜言蜜語當中。
隨着二人的感情越來越深,余女士也決定告訴自己的家人自己找了一位非洲男朋友,而且表達了自己想和他結婚的想法。但是余女士的父母在得知這個情況以後堅決表示反對,他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對方的條件、婚後的生活該、孩子上學怎麼辦、雙方生活差異,在這一系列的問題中余女士和家人爭吵不休,始終沒有達成一致。
余女士認為家人無法理解自己的幸福,但是家人在替她擔心未來。最終,余女士和家人鬧得不歡而散,直接選擇了和對方結婚。婚後二人很快就有了兩個孩子,但是不幸的是小女兒患有先天性的疾病。這個時候的余女士感覺到了生活的重壓,而自己唯一能夠依靠的人就是自己的丈夫。
不過這個時候她的這位非洲丈夫也感受到了同樣的生活壓力,在這種壓力下,他並沒有選擇去面對,反而選擇了逃避。他悄悄給自己的老婆孩子留下了兩萬元錢,然後就消失在余女士的生活中,一個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國家。
這時候的余女士感到了深深的絕望,孩子需要人照看,她無法分身出去工作。這時候她帶着絕望的淚水終於想起了家人的勸告,她很後悔,但是自己已經沒有了退路。毫無辦法的余女士只能奢求得到社會福利院的幫助,她想將孩子送給福利院撫養,但是福利院卻告訴她孩子的情況不符合接受條件。
有句話叫女人婚後流的眼淚就是婚前腦子裡進的水,這句話雖然有些過激,但卻深刻揭示了真實生活中婚姻不幸的女性的真實內心感受。余女士當初如果能夠聽一句家人的勸,到最後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婚姻不光是浪漫感情的結尾,更是全新生活的開始。如果只抱着王子和公主浪漫婚禮的大結局心理,到最後勢必會被瑣碎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愛情不是過完今天沒明天,過完一天少一天的生活,而是在積蓄對未來生活的能量。任何眼中只有「愛情」的婚姻,到最後多半都會迎來一地雞毛的生活。
現在回過頭再看文章開篇的那番論調,或許能夠體會出更深的道理。婚前的年輕人都有過被愛情沖昏頭腦的時候,這個本是一件很無所謂的事情,但是當面對最後一步結婚的時候,請一定要慎重,婚前談的是情,婚後為的是家。只有確保跟對的人在未來的生活里能夠打造一個具有共同目標追求的家庭,才能夠在婚後迎來幸福生活。
婚姻除了存在共性也存在一定的特性,這一點無可否認。我們不否認婚姻生活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情況,有的小兩口確實性格迥異但是生活過得也不錯。但是這樣的例子其實只是少數,而且越是這樣的少數,越是存在對生活變得更好的共同追求。
如此說來,無論婚姻中雙方存在的差異有多大,最需要的是對日子越過越好的共同目標。如果這個目標不堅定,那麼差異越大這個目標就會越難以達到。
對於這件事情,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