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與朋友聚餐閑談聊起了兒子。兒子聰明、懂事、成績甚好,我倍感欣慰。言末了:平時不甚管他,大事替他把把關。不曾想到這句話觸動了年輕朋友深藏的脆弱神經。
他激動地說:說的好聽!大事替他把把關,說白了就是改變他的想法。我欲言又止。朋友接著說道:從小我都很聽話,平時父親不甚管他,只是母親嘮叨個沒完。父親嘴上說不管他,一切都隨他。可是一到關鍵時刻父親就出來為他作主。看他說話的語氣和表情,剎那間我理解他了。
平時他若有所思若有所失,似埋怨,似怨恨,似無奈。他繼續說你們都是往最好處想最好處做,不考慮我們的感受。什麼是最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至理名言、孜孜教會、你們的經驗,在我們身上在現在的社會不適合。至理名言誰都懂,你們的心情我們都理解。
可是我們不經歷失敗怎能體會的深刻。就像要下雨了,囑咐要帶雨傘。天涼了,要多加衣服。嘮叨個沒完沒了!煩不煩!是呀!要下雨了,不帶雨傘淋濕了,父母心疼。天涼了,不加衣服,凍着了,父母心疼。可憐天下父母心!
退一步講:要下雨了,我們不帶雨傘衣服淋濕了感冒了,我們才會知道下次記得帶傘。天涼了不加衣服凍着了,我們才會知道下次多加衣服。再退一步講:下雨了天涼了,難道我們沒有其他辦法了嗎?自己的意識一旦覺醒,我們才會真正長大成熟。我們就像溫室里花及時澆水施肥,卻感覺室外的風景更美好。你看那野外的小草,雖然看上去孱弱卻經得住風雨。我們這溫室的花,一旦失去你們的呵護,一旦你們說我們長大了自己承擔風雨。我們怎麼辦?怎麼辦?
我沉默無言以對。回想起自己年輕時何嘗不像他這樣:想獨立的思想如瘋長的草有倍之而無不及!渴望獨立、叛逆、怨恨、抗爭、無奈。一旦脫離了父母的視線,有種解脫;有種悵然;有種迷茫。艱難的自由之身才剛剛開始,試錯,修復,歸正,這一步步走來是何等的艱辛。
因為有種執拗有種叛逆,父母說的不願去做非得走另外一條道。雖說這不是自己的初衷,可是腳踏出去了不肯回頭,一錯再錯。對父母的怨恨由此產生。或許人到中年才能理解平息。或許終生都難以釋懷。我們小時候犯錯,在下一次時就會改正。大的時候再犯錯,也許一輩子都無法改正。所以說父母要學會放手,年輕人犯點錯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