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了,西交利物浦大學以教育之問回應時代之變

在AI改變世界的今天,一場聚焦「未來教育」的論壇在北京掀起頭腦風暴。5月18日,西交利物浦大學國際教育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行,聚焦AI時代教育本質的前沿討論。西浦校長、院長、頂尖教授與學子校友代表,以及京津地區的400多名高中學子和家長齊聚現場,從政策、理念到實踐,全面展示西浦「教育+AI」融合路徑。

校長眼裡的AI挑戰:90%的大學教育將被顛覆?

「知識不再稀缺,教育目的必須重塑。」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席酉民說。他指出,面對AI帶來的智能衝擊,全球90%的大學仍延續專業導向的教育體系,這使得大部分學生的能力在畢業時已不如一個通用AI模型。

「過去大學是為了防止人無知,現在在AI面前,是要讓人有能力辨別真假、應對複雜世界中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席酉民提出,教育必須從「知識傳授」轉向「融合智慧培養」。他強調:「未來不是AI替代人類,而是人類需要學會與AI協作,成為能整合多元能力並引領創新的人。」教育應從小培養學生的「和諧心智」和「複雜性管理」能力,幫助他們在面對不確定與複雜時,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決策力。

他還介紹,西浦已全面構建「AI支持的教育體系」:構建AI支持的「學習超市」平台,實現興趣驅動與個性化學習路徑。大一推行AI素養課程,大二起結合專業深化應用,全面提升數字能力。學校打造AI導師系統輔助學習與評估,推動教學由知識傳授向能力建構轉型。通過項目制、場景式教學,強化學生的問題解決與跨學科整合能力。

學長「講故事」:哈佛女孩、程序會計與外交騎手的「AI青春」

除了專家洞見,論壇最「接地氣」的部分莫過於學生分享環節。四位不同背景的「西浦學子」分別講述了自己在AI時代的求學與成長故事,成為當天的高光時刻。

李嘉旖,一位獲得哈佛和斯坦福錄取的西浦生物統計專業大四女生,坦言自己曾是「非典型理科生」,但在西浦的跨學科培養下,找到了數據與生命科學之間的熱愛結合點。她參與多個AI製藥項目、深度學習模型研究,並強調:「在AI面前,真正有價值的是人的跨界整合能力和探索精神。」

而王詩進則是一位「會編程的會計男孩」,是AI浪潮中「另闢蹊徑」的例子。他從Python課入門,跨界成功開發教育軟件。王詩進說:「AI來了,我不卷分數,我卷創造。我不怕走冷門,就怕沒激情。」

最讓人動容的,是騎行進國家隊、發起中美青年外交項目的國際關係專業學生舒欣。他說自己「不是標準意義上的好學生」,卻靠騎行登上世界賽場,靠外交項目搭建中美青年橋樑。他直言:「我想讓更多人明白,大學不是培養標準答案的機器,而是點燃一份熱忱與擔當。」

德一鶴作為西浦北京校友會的會長也分享了自己的國際化教育經歷和職場發展的經驗。他作為項目負責人,成功主導了國內首單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AI+數據資產化項目和首單PPP資產場外類ABS項目。他還為觀眾介紹了北京校友會的發展和面向校友的特色服務和支持。

招生政策解讀,專家教授接招家長「五連問」

作為當天的另一大亮點,西交利物浦大學學生事務中心主任解啟健博士介紹了學校最新招生政策,包括獎學金計劃、招生流程、升學路徑等實用信息。他說:「目前西浦已有25000名在校學生、1800餘名教職工,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大學。」

在「院長面對面」環節,多位西浦院長和教授就家長和學生關心的問題,分享了各自專業領域如何應對AI技術浪潮下的教育挑戰。數學物理學院院長丁津泰教授介紹了基礎學科如何與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結合,並分享了學生參與國際科研項目的機會;產金融合學院院長陳峻松教授強調了跨學科融合在金融科技和數字供應鏈人才培養中的關鍵作用;AI與先進計算學院院長Angelos Stefanidis教授及黃思奇博士共同解析了如何平衡算法理論與產業應用,特別是在醫療、交通等場景的合作實踐;智能工程學院副院長陳敏副教授聚焦工程與智能製造融合發展,強調培養「跨界工程師」;國際商學院本科教學主任羅盈嬋博士則回應了AI衝擊下商科課程如何兼顧核心知識與技術前沿。多維度的深度回答,展現了西浦各學院圍繞未來教育的系統思考與前瞻布局。

「西浦以國際化、跨學科融合、實踐導向和創新協作為核心,打造契合未來社會需求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構建『教育+AI』跨學科培養體系,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輸送高素質創新人才。」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校長鈔秋玲表示。

通訊員 寇博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徐曉安

(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