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教研由淺入深
作者 | 虞秀雲 金知紛
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更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基於多年教研實踐與深入觀察,我們發現中小學教研存在以下常見問題:一是教研主題不聚焦,難以解決教學突出問題;二是教研過程淺層化,教師缺乏深度體驗;三是教研經驗缺凝練,成果物化程度低;四是教研主體缺合作,成長共贏難實現。
為解決上述問題,推動教研由淺入深,我們教研團隊提出構建「u—e—s」合作教研模式,通過設計教研主題規劃線、編製有效教研手冊、打造智能資源庫三個途徑推動教研的持續改進與深化。
構建「u—e—s」合作教研模式(即「university-expert」高校專家、「expert-teacher」教學名師、「school-teacher」一線教師),可以在良性互動中激發教師的專業自主性,進而增強教師群體認同與專業自信,促使其持續深入參與教研活動。同時在這一模式下實現研究主體協同化,助力共同體在聯合教研中實現優勢互補、成長共贏。
在「u—e—s」的合作教研模式下,高校專家與教學名師通過師範生培訓基地與優質片區學校協同發展等活動深入一線課堂,收集並分析片區學校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並提出科學的改進策略。一線教師通過與專家深入互動,在專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專家思維」,同時可以獲得教學名師在教學實踐中的專業指導,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積累實踐智慧。片區學校通過校際橫向交流,分享教學優化的實踐經驗,將成果物化並加以分享,可以推動跨校協作,促進區域內知識共享與共同提升。通過建立穩定且高效的合作模式,高校專家、教學名師與一線教師之間形成常態化互動,能夠保障教研活動的持續深化,推動課堂教學中實際問題的解決。在「u—e—s」合作教研模式下,可以通過三條路徑推動教研的持續改進與深化。
一是設計教研主題規劃線,實現研究內容結構化。我們認為,教研活動的主題應具備價值引領和目標導向功能。深度教研強調圍繞結構化主題展開,以確保活動高效推進,聚焦問題解決和目標達成。教研主題的設計應體現層次性、系統性與結構性,通過將若干主題細化為一系列具體研究問題,開展系列化研究活動,注重主題間的關聯性與一致性,避免教研活動的零散拼湊。
由「u—e—s」共同體聯合收集並分析學校中的系統性與普遍性問題,通過整理髮現可大致聚焦以下四類:一是源於真實場景的鮮活問題;二是基於核心素養、依託學科框架梳理的進階問題;三是跨學科聯動的整合問題;四是立足學生視角的系統性問題。在此基礎上,「u—e—s」共同體制訂「主題教研活動計劃」,明確學期教研計劃、中長期主題教研計劃以及具體的「主題式」研修工作計劃,圍繞某一類問題的教研活動持續不少於一個學期,甚至1—2年。同時,圍繞主題策劃中長期教研活動專題,系列化內容要體現「需求—主題—內容—形式」的合理性和關聯性。這種方法將問題轉化為主題,將主題細化為專題,使每次教研活動既具有深度,又與其他主題相互銜接,最終實現「大結構、小聚焦」的目標。
二是編製有效教研手冊,推動研究過程可視化。在主題引導下,為使教研活動逐步向系列化、深層次、進階性方向有效推進,由教研共同體編製《教師有效教研手冊》,為教研活動的高效推進提供了關鍵媒介,同時為深度教研活動設計、實施與改進搭建支架,幫助教師明確實踐需求、清晰任務目標、積极參与研討並總結反思。
《教師有效教研手冊》集教育教學、教學研討、自主學習於一體,不僅是教師教學研究的反思文集,更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可視化見證,為教師提供了系統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導。手冊中包含詳細的集體備課記錄表,涵蓋「準備(有初案)—研討(成共案)—運用(思個案)—反饋(改進方案)」四大流程,為教研活動提供了科學規範的操作指引。每個流程都配備了「導研單」,從教材、學生、教學、育人等多視角出發,引導教師進行深度思考與系統研討。手冊還配備了課堂觀察記錄表、主題教研活動記錄表及評價表,這些工具的設計旨在規範教師教研過程,全面完善教研活動的記錄與反饋機制。通過這些工具,教師能夠在教研中實時跟蹤活動進程,及時總結實踐得失,並據此提出精準的改進方案,從而顯著提升教研實效。這種規範化的記錄與反饋機制不僅為教師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專業成長路徑,也實現了教研過程的「可視化、可評價」,從而有效助力教師專業能力的持續提升。
為增強手冊的指導性與時效性,《教師有效教研手冊》還根據教研的深入與變化進行持續調整和動態更新。手冊的內容隨着教研實踐的深化不斷迭代優化,不僅確保了其指導價值的長期有效性,還為教師提供了與時俱進的支持。同時,手冊特別收錄了近年來的優秀教研案例及詳細流程,使教師能夠在學習他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展更加科學高效的教研活動。
三是打造智能資源庫,助力研究成果物化。教研成果的物化是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銜接的重要路徑,通過資源整合與實踐轉化,教研成果能夠為後續教學創新與團隊合作提供動力源泉,推動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
圍繞教研的產出成果,可由「u—e—s」合作共同體聯合打造線上線下互動融通的資源庫,開發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包含編寫多課型案例、開發精品課程、校本課程、撰寫教育教學論文、編寫教育專著等活動,為教研成果的實踐轉化提供堅實基礎。為確保教研成果物化的持續影響力,由「u—e—s」合作共同體建立成果共享與推廣機制,通過組織線下教研分享會和成果展示活動,推動教研成果的廣泛應用。在線上平台建設上,藉助人工智能技術,將教研成果以數字化和模塊化的形式存儲和呈現,使其更便於教師查閱、借鑒和靈活應用。
這一資源庫可以幫助教師將「單兵作戰」式的成果積累轉變為團隊合作的常態化實踐,一步步推動實踐成果的最大化,讓教師成長看得見、成果留得下。智能化平台能夠根據教師的需求動態推薦相關資源,使教研成果的共享更加精準高效。
將「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將「教學」視為研究過程,將「成長」凝結為研究成果,合作教研機制的實施推動教研活動逐步實現系統化、常態化與可視化。這一機制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和優化教研流程,不僅促進了教師專業能力的持續提升,還為教育研究注入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新動力。目前,這些成功經驗已在一些縣區中小學廣泛推廣,效果顯著,有力推動了基層教研活動的標準化建設與深入發展。
作者分別系江西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江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