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常岐:辦好中國商學教育,續寫光華璀璨篇章丨光華40周年

2025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將迎來四十周年院慶。四十載春華秋實,北大光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浪潮中應運而生,也在這一進程中不斷成長與蛻變,書寫着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這四十年,是北大光華不斷精進的四十年。以厲以寧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光華人留下的教育理念,歷經歲月的沉澱,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光華人。


為慶祝這一重要時刻,學院將圍繞光華40周年推出系列回顧文章。在這些文章中,每一位講述者都將帶領我們回溯光華的過往歲月,重溫那些重要的歷史時刻、關鍵的發展節點,以及他們在光華的親身經歷與深刻感悟。他們將分享在學術研究道路上的探索與突破,講述如何以智慧和汗水為光華的學術大廈添磚加瓦;他們也會暢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點滴故事,展現光華如何為社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術人才及商界領袖……


讓我們跟隨他們的筆觸,走進光華的四十年,感受學院深厚的底蘊、蓬勃的活力與不變的初心。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回顧往昔,展望未來,共同見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邁向新征程的堅定步伐。



武常岐:辦好中國商學教育,續寫光華璀璨篇章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榮休教授

曾任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emba中心主任


武常岐教授


2025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迎來了40周年華誕。翻開過往的歲月篇章,北大光華為國家輸送了大批經管精英人才,也在學術研究和改革實踐兩方面與我國經濟社會共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時間回溯到25年前,我以客座教授身份來給光華第一屆國際mba授課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隨後的2001年,我接受了厲以寧老師和張維迎老師的邀請,正式加入了北大光華,創建了戰略管理學系並擔任系主任。此後,我陸續擔任或兼任了學院副院長、emba中心主任、光華—思科領導力研究院院長等職務,盡我所能推動着北大光華的學科建設和國際化發展。


如今,北大光華不僅在全國所有商學院中位列頂尖梯隊,同時也具備了相當的國際影響力,在邁向世界一流商學院的道路上前進。在這一進程中,我們這些年在光華工作的教職工,不僅幸運地見證了歷史,同時也在創造着歷史。


加入光華 辦好中國商學教育

努力辦好中國的商學教育,是我來到光華任教的初心,也是我與光華最初相識的機緣。


1997年,已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6年的我,來到了位於芝加哥的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訪學。同樣是在1997年,北大光華先後有三四十位老師分批來到凱洛格商學院,進行了為期3到6個月的進修,系統學習教學、研究和管理經驗。當時和我同時在凱洛格進修的光華老師包括劉力和張紅霞,我們有時一起做飯聚餐。基於共同的海外學習經歷,我與光華的多位老師都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都希望能將全球最好的商學教育,特別是mba教育,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帶回國內。


再次與光華相遇是在2000年,當時光華開設了第一屆「國際mba」課程,需要進行全英文授課,而我在香港科技大學日常就是全英文授課,。當時光華mba項目邀請我擔任《管理經濟學》這門課的教授來北京授課。 


當時在給光華mba學生們上課的感受,與我在香港上課的感受完全不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香港經濟衝擊很大,香港的樓市斷崖式下跌,從高峰時下跌七成,而作為在職mba學生,大都是事業剛剛起步,正在成家立業的年輕管理者,受到很大的衝擊,情緒比較低迷。而在北大光華,作為第一屆全英文的mab班級,全班同學對未來充滿自信,mba教學從內容到形式對於同學們都很有感召力,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當時的挑戰還是蠻大的,從香港到北京門到門單向要7個小多時。學生聰慧又好學,整個教學過程感動十分愉悅。課程結束後,光華希望我們接受聘任,加入光華的團隊,這是一個很難做出選擇。單從薪酬待遇角度看,當時香港科技大學的薪酬水平是光華管理學院的幾倍,但正是由於當時的光華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作為中國內地最好的大學,最好的商學院,我最終選擇了加入光華。因為我相信,辦好中國的商學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使命和艱巨的任務,值得我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開放的大門進一步打開。中國的企業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逐步擺脫了計劃經濟的制捁,企業有了自身發展的動力和方向,戰略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就用了很好的發展空間。來到光華後我就着手建立了戰略管理系,在國內商學院中第一個設立專門的戰略管理系來推動學科發展。同樣是在2001年,國際化教學理念在光華越發深入人心,我們邀請了很多海外知名學者來光華舉辦講座、開設課程,不斷同時學院建立了聯席系主任制度,加強與世界頂級學者和商學院的合作與交流,提升光華教學和科研的國際水準。戰略管理系曾先後聘請過楊賢教授(後長期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jain barney教授和jeffrey reuer教授先後擔任過兼職系主任,在教員招聘和擴大光華戰略系的影響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可以說自2001年起,作為商學院的光華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不僅學術研究水平顯著提升,教學模式逐漸成熟,國際化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



辦好emba項目打造光華「金字招牌」

推動中國商學教育走向世界前列是全體光華師生的共同夙願,也是光華人對於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的使命。而在光華建設國際一流商學院的發展進程中,致力培養高端管理人才,探索優質商學教育, emba教育的創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了二十年的改革和開放,中國企業在快速成長。國家已經在加入wto的門檻,如何培養一大批企業的領導者是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1991年國家把mba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就體現了和國際接軌的決心,但由於mba主要是培養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年輕管理者,而企業的領導者大部分還都沒有受過系統的管理教育。1999年,北大光華在國內大學中首創emba項目,吸引了一批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在某種意義上,光華開辦了中國第「零」批emba。這印證了「先有市場後有學位」而不是「先有學位後有市場」的觀點。


在光華走在前,試辦emba的基礎上,國務院學位辦於2002年正式批准設立emba學位,而光華則提前三年就開始了實踐摸索。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推進,emba項目也逐漸成為了光華管理學院與中國企業領導者和國際商界接軌的重要平台。加入光華不久,學院任命我擔任emba項目的主任,開始了招收按照學位課程招生的emba項目的工作。組織參與了課程設計、招生推廣和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的工作,見證了光華emba學位項目的蓬勃發展。


在推進emba項目發展的過程中,遭遇到不少的挑戰,其中之一特別是學費。2002年第一年正式招生,教育部公布的emba學費指導價約為20萬元,相比起當時mba的3萬多元學費,emba可謂十足的奢侈品。但我堅信,從光華走出去的emba學員都學到了貨真價實的管理知識,也經受了科學系統的管理思維訓練,這對於培養企業家學習習慣、提升企業管理效能會帶來深遠影響。我和emba中心的同事們一起深入分析中國企業家實際情況與現實需求,並加大了對emba項目的宣傳介紹,我們鑽研中國企業的管理實踐,致力於將基於學術研究的管理知識分享給各個年齡層次、不同背景的學生。


在emba項目中,不僅能夠學習到思考管理問題的方法、分析管理困境的角度、解決戰略挑戰的着力點、面對管理難題時的思考方式、打造高效團隊的手段,也同時會學習會計、金融、營銷、資本市場等領域的相關知識,有助於企業家建立更宏觀的思維框架,從而更完整、準確、全面地分析問題、進行科學決策。


經過一系列改革,光華emba的教學獲得了學員和市場的一致認可。現如今,光華emba已經為中國企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領軍人物,成為國內商學院emba項目的「金字招牌」,儘管現在的學費已經超過了80萬元,但申請入學的同學仍然面臨著激烈競爭。



 繼往開來 以學術研究推動社會進步

光華管理學院從誕生那天起就有着國際化的基因。1997年光華和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聯盟,使得光華成為內地大學中從發展理念和師資構成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學院。其中一項工作就是和國際一流商學院看齊,參與國際認證。我當時在學院負責國際認證的工作。從2009年參評以來,光華已連續、多次獲得國際認可度最高的雙項認證。2023年末,光華管理學院順利通過國際商學院聯合會(aacsb)為期5年的第三次認證。同年5月,光華第四次獲得了歐洲質量改進體系(equis)五年期最高標準的再認證。


一次次的認證,一次次的認可讚許,背後是光華管理學院40年發展及國際化征程的躍進與質變。在中國商學教育發展的初期,光華開啟「從與國際接軌(global compatibility)、到國際並軌(global comparability),再到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的國際化進程,學院參與認證的意義在於「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迅速補齊自身短板。


當中國商學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注重結構調整與質量發展並重,光華在重新定位自身價值時,參評的意義在於與國際同行的交流互鑒,為學院實現「全球領導力」(global leadership)的國際化戰略目標提供一個獨特的外部視角。


如今,光華在學科建設和國際化水平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例如,我們與世界頂尖商學院展開了更加深入的合作,推動了更多聯合研究項目和交流活動。同時,學院開始注重在特定領域的深度研究,比如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與管理創新等,逐步成為這些新興領域的學術領跑者。



近年來,光華管理學院的社會責任和影響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作為一所頂尖商學院,光華不僅要培養管理人才,還要通過學術研究、社會服務等多種方式,推動社會的進步。


光華已經走過了輝煌璀璨的40年,相信未來光華將繼往開來,續寫中國商學教育與科研實踐的絢麗篇章。



 

武常岐,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與戰略管理系榮休教授,曾任光華領導力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國際經營管理研究所常務副所長。1978-1982年就讀于山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前考取國家教育委員會全國統招出國預備生,1983年赴比利時留學。1986年獲比利時魯汶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0年獲應用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至2001年任教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2001年受聘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辦戰略管理學系,並任系主任至2011年。2002-2010年任emba學位項目中心主任,2003-2010年任副院長。2005-2011年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兼職教授,2012-2018年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訪問教授。2019-2024年任山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講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戰略管理、國際商務和產業經濟學,曾出版《寡頭競爭條件下縱向一體化的戰略作用》《競爭政策與企業監管》《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理論與實證研究》等專著,並在《戰略管理學報》)《蘭德經濟學學報》《產業組織國際學報》《世界商務學報》《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其研究成果。曾任國際商務學會中國分會創會主席、《世界商務學報》《國際商務政策學報》和《經濟管理》雜誌編委。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戰略」「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海外併購戰略研究」,並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03)專項「移動互聯網產業總體研究」項目。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外,還應邀為政府、企業和國際組織提供諮詢和顧問服務,擔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移動互聯網產業經濟戰略研究組組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二五"和"十三五"發展規劃總體組專家、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規劃編製指導專家組專家、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管理科學學會戰略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和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等社會職務。



來源 | 光華40周年史冊編寫組

編輯 |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