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大附中就讀期間,李泰伯因學科競賽成績優異,高二便獲得清華北大保送資格。
然而這位被師生稱為「全能型人才」的北京少年,卻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放棄保送
隨後,他立刻向美國的十一家頂尖大學遞交了入學申請卻一一被拒。
2010年,他以703分的優異成績成為北京市理科狀元。
即便如此,他仍堅持自己的選擇,為了達成赴美深造的計劃,又一次放棄了北京大學,轉而入讀香港大學。如今,他又有怎樣的機遇呢?
最近,董明珠在公司會上那一番絕不用「海歸派」的用人言論,着實的讓網友們有些意想不到。
而她給的理由是:這群體里可能藏着「探子」,所以只在國內高校培養自家人才。
董明珠這話一出,有人為她拍手叫好,但也有不少人指責她這明顯是格局小了。
畢竟,咱們的各個領域都有不少的海歸人才,這也不禁讓人想起當年的數學天才——李泰伯。
從「拒保」到「被拒」
在人才輩出的教育江湖中,曾經的數學天才李泰伯絕對是個自帶高光的存在。
他的名字取自《論語》第八章「泰伯」,聽着就透着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蘊。
父母期望他能如書中所云,擁有謙遜品德與遠大抱負,事實證明,李泰伯也確實沒有辜負這份期許。
課堂上,老師拋出的難題他總能秒解,每次考試他都是穩居榜首,妥妥的學霸擔當。
可李泰伯可不是只會死讀書的「書獃子」,繪畫、彈鋼琴甚至作曲等技能全部加滿。
進入人大附中後,李泰伯更是開啟了「學霸+領袖」的無敵模式。
這樣的李泰伯,無疑是眾人眼中的天才,是家長們口中的「完美孩子」,是同學們追趕的目標。
而且,在高考的前一年,李泰伯便已經收到了一份「免戰金牌」——北大的保送名額。
一旦接受,李泰伯就可以提前開啟大學生活,避開高考的激烈競爭,但他卻拒絕了。
他心裏清楚,自己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張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更是一次挑戰自我、證明自己的機會。
與此同時,李泰伯還向11所美國頂尖高校遞交入學申請,在他看來,自己進入這些名校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事情。
但在不久後,一封封拒信無情地擊碎了他的留學夢,「高分低能」、「自作自受」等各種難聽的話語止不住的襲來。
有人對他的遭遇幸災樂禍,還有人將他視為中國應試教育的失敗典型,甚至有人將他時不時拿出來嘲笑一番。
不過,李泰伯並沒有理會這些「無知之人」的喧鬧聲。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泰伯總結出了失敗的原因:申請時間太晚、競賽成績沒有絕對的優勢,以及申請材料沒有突出自己的獨特之處。
而且,當年的高考放榜之後,他以703分的耀眼成績,毫無懸念地成為了北京的理科「狀元」。
在經歷了被美國名校拒絕的挫折後,李泰伯迅速調整心態,重新規劃自己的求學之路。
這時,清華和港大為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機會——清華-港大聯合培養項目。
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接受這個offer,開啟自己的曲線求學之路。
手握多所名校offer
在清華的這一年,李泰伯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還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年的時間轉瞬即逝,李泰伯順利完成了在清華的委託培養任務,帶着滿滿的收穫和對未來的期待,來到了香港大學。
剛進入港大,李泰伯發現港大的教學方式與國內有很大的不同,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這種教學方式讓李泰伯感到既新鮮又興奮,為了更好地適應港大的學習和生活,李泰伯付出了很多努力。
在港大的日子裏,李泰伯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裡也讓他更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也讓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憑藉著在聯培項目中的出色研究,李泰伯收到了麻省的全獎邀請函。
李泰伯用自己的實力向世人證明了,自己並不是一個「高分低能」的書獃子,而是一個有夢想、有實力、有毅力的優秀學子。
他的成功,也讓人們重新審視了國內的教育模式,開始反思「高分低能」這個標籤是否真的適用於所有的中國學生。
進入麻省後,他選擇了麻省的王牌專業,憑藉著自己紮實的專業基礎和頑強的毅力,很快就適應了這裡的學習節奏。
他思維敏捷、觀點獨特,常常能提出一些讓教授和同學們眼前一亮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他的表現得到了教授們的高度評價,他們認為李泰伯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學生,將來一定會在學術領域取得優異的成績。
緊接着,李泰伯又得到了前往劍橋的交流機會,目睹了病患現狀的他,對「全球健康」問題有了極大的興趣。
他看到了很多患者因為疾病而痛苦不堪,卻因為醫療資源的不足和醫療技術的限制而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
這讓他感到非常痛心,也讓他意識到,醫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它關係到人類的健康和幸福。
於是,李泰伯決定放棄就業面特別廣泛的本專業,轉而跨界進入醫學領域。
實力打臉,人生贏家
只是,醫學領域與他之前所學的專業相差甚遠,需要從頭開始學習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但李泰伯卻有着自己的考量,他察覺到隨着科技的不斷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將成為未來科研的重要趨勢。
而他在電子工程和計算機科學領域積累的知識和技能,或許能夠為醫學研究帶來新的思路和方法。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李泰伯申請了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醫學-工程雙博士項目。
這個項目堪稱「地獄難度」,醫學博士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和理論學習,哲學博士則要求在學術研究上有突破性貢獻,學習壓力可想而知。
而李泰伯卻樂在其中,他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努力學習醫學知識,積极參与科研項目,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科研成就後,美國不僅提供了優渥的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還遞上了美國綠卡試圖留住這位科研新星。
儘管美國的科研條件十分誘人,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和根在中國。
國內的科研事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雖然在一些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但在基因治療等前沿生物醫學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更多優秀的科研人才投身其中,貢獻力量。
而自己多年來在海外求學和科研的經歷,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頂尖的技術,正是可以為祖國的科研事業添磚加瓦的時候。
李泰伯拒絕了美國綠卡,帶着自己的科研團隊和頂尖技術,踏上了回國的征程。
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愛國情懷,詮釋了什麼叫做「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回到國內後,李泰伯馬不停蹄地開始組建自己的實驗室,他注重選拔那些有創新精神、紮實專業基礎和強烈科研熱情的人才。
如今,33歲的李泰伯已經成為了國內生物醫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他用自己的實力和努力,實現了從高考狀元到科研新星的華麗轉身,成功洗刷了當年「高分低能」的標籤。
結語
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像李泰伯一樣,在面對挫折和質疑時,保持一顆堅定的心,不被外界的聲音所干擾,始終朝着自己的目標前進呢?
部分素材來源:
新浪網——8年前被11所美國頂尖大學拒絕的高考狀元,現在去哪了
東南網——高考狀元遭遇「滑鐵盧」
中國新聞網——美國11所頂尖大學拒收 高考狀元高分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