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伍雪梅 攝影報道
近年來,四川省宜賓市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向數字經濟新藍海和綠色新能源「一藍一綠」優化轉型,優質白酒、動力電池、晶硅光伏、數字經濟四大主導產業蓬勃發展。宜賓高新區作為當地唯一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宜賓市中心城區重要的科技和產業功能區,更是宜賓打造國家級晶硅光伏產業集群的「主戰場」,創新推動人力人才集聚是當地的一項重點工作。人力人才來自哪裡?本地的職業院校便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如何培養?在產業園區開設職校教室便是途徑。
擁有30多年經驗的名師:
「手把手」教學 希望學生真正學到一技之長
人工智能實訓區、工業機械人實訓區、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技術實訓區、焊接實訓區、數控加工中心實訓區、師帶徒生產實訓區......3月19日上午11時30分,記者在位於宜賓高新區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看到,一個個配備先進教學設備的實訓區,就是一間間與眾不同的教室,770多名學生正在此進行專業課程學習。
這個佔地99畝的基地,是宜賓高新區與宜賓市職業技術學校(宜賓技師學院)共同建設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是一個集教學、實訓、生產、培訓、評價、大賽、大師工作室、創業孵化和企業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教融合綜合體。
航拍宜賓高新區與宜賓市職業技術學校(宜賓技師學院)共同建設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資料圖)
採訪中,無人機專業高三學生段智傑、機電一體化專業高三學生時濤等人紛紛告訴記者,該基地的課堂有生機、有活力,他們每天都有實訓課,實操機會非常多,不僅對專業課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是開拓了眼見。
在這裡,學生不僅每天都有實訓課程,還有許多知名企業的技術名師「手把手」教學。
學生正在上實訓課。
「放鬆,放鬆,手一定要穩!」在焊接實訓區的教學課堂上,方寶紅正把自己30多年的技能和經驗「手把手」傳授給學生。方寶紅是中核建中宜賓核燃料原件有限公司一級焊工,先後獲得四川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他說,自己從一名企業工人到學校教師,參與校企合作項目一年多來,帶出的100多名學生已經成為各大用工企業的技術人才。「能把我的技能在課堂上教給學生,我非常有成就感。我們的教學課程針對性強,希望學生能真正學到一技之長,有出路、有更多就業機會。」
方寶紅正在給學生上課。
自主創業的18歲學生:
成立創新工作室 技能已應用到實際項目
「這是我們設計製作的一個動漫頭盔,已經銷售很多單了。近一年來,我們已經有了9000元左右的收入。」一走進實訓區域,李富林就高興地向記者展示了他和同學們的創業成果。
今年18歲的李富林是該校信息工程系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高級技工班)2021級學生,也是學生自主創業項目「阿軒創新工作室」的負責人。
學生李富林展示自主創業產品。
李富林告訴記者,通過在校學習和實踐,「阿軒創新工作室」的幾名掌握了影視製作、視覺設計、編程開發、計算機技術等多領域技能,並將其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形成了成熟的專業能力。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創業,不僅自行設計製作的道具產品有了穩定的訂單來源,還有了剪輯後期經營訂單,在社交平台開設的賬號也收穫了超2萬粉絲。
企業工人變身課堂教師。
「這裡真正實現了把人才培養融入現實生產場景,可以說是打通了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最後一公里』。以基地為載體,我們實現了學校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據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職業教育面臨教材內容滯後於行業技術發展、專業課程與企業生產實踐脫節等問題,因此,推進教學一體化課程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內容,促進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其中,與宜賓高新區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就成為了學校構建現代職業教育育人新格局、探索全面育人多元培養新體系、築牢技能人才培養「金字塔」、串好技能人才培養過程「珍珠鏈」、創新共建產業學院新載體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接下來,該基地將引進更多頭部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成長型企業,把職業技能標準、技能大賽內容植入人才培養過程,增強學生勤學苦練強化技能,為企業精準培養更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