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照片太難得了!上世紀高考現場,居然是這個樣子的

對於普通人來說,高考就相當於一個分水嶺,有太多的人將希望寄托在了高考那場考試之中,所以每年在高考那兩天的時候,孩子和家長都會緊張。

不過要是上一個不太好的大學,也只是比普通人稍好一些而已,然而在上個世紀的時候,高考真的能夠讓一個人的人生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的。

上個世紀的人,學習環境肯定是比不上今天的,在1966年的時候,高考的大門被關閉,這讓很多曾經的希望破滅。

但是有一些人沒有放棄學習,在做完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之後,他們就會抽取一些空餘的時間來學習,不過這樣的時間是非常碎片化的。

不過有一些人天生聰明,他們學習知識的話,只需要融會貫通即可,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還會舉一反三,學習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然而對於普通的人來說,學習就稍有難度了,所以他們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一件事,有的時候,他們還需要別人的輔導,才能夠理解一些問題。

在圖書館之中,總是會坐不少學習的人,他們有着共同的目標,而當時的那個氛圍,也是非常好的,人們都專註於學習。

只不過現在人們所受的誘惑就比較大,就比如手機,有很多的人想着說,自己在某個時間段,一定要去圖書館學習,然而還沒有學習多長時間呢,就掏出了手機。

在1977年的時候,高考恢復,無數的人為此痛哭,因為他們中有太多的人為這一天做準備了,他們一直在學習,不曾中斷,他們始終相信,自己終究會迎來一個屬於自己的機會。

在這一年,有570萬的考生走進高考的考場之中,他們奮筆疾書,他們想到了他們美好的未來,畢竟誰不想踏進大學的校園。

這張照片就是當年一個考生的准考證,仔細看的話,和我們如今准考證的格式還是挺一樣的。

當高考成績出來的那一刻,那真的是有人歡喜有人憂,考上大學的一家人都跟着高興,恨不得走到哪裡,吆喝到哪裡。

都說現在大學生的含金量和上個世紀大學生的含金量差了不少,從錄取率上看,也確實是如此,在高考剛恢復的時候,錄取率才僅僅只有百分之五。

由此也可見當時大學的錄取率是多麼低了,在這樣情況下,能夠考上大學的,那絕對是有真本事的人。

不過在當時的社會之中,培養一個大學生,那還真的是一個比較下血本的事了,因為一些貧窮的家庭,實在是供不起。

畢竟要是一個人學習的話,家裡邊是喪失了一個勞動力的,除此之外,還得保證這個人的學費,生活費,等等一系列的費用。

那個時候,有太多的人因為家庭的原因,從而放棄求學這條道路,他們之中的一些人,甚至是十分聰穎。

有的老師因為不忍心自己的學生被埋沒,於是就找到學生的家長做思想工作,有的時候,那些老師在看到學生家裡邊實在是貧窮,拿不出來錢,他們會資助這個學生,但是這個概率就十分低了。

還有一些人家,他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堂裡邊,也只是為了他們能夠認識幾個字,這樣的話,他們以後再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就會去到書籍之中尋找答案。

其實他們也想讓自己的孩子一直讀書,但是他們的家庭條件,又使得他們不得不放棄這樣的想法,現在有些年輕人可能會說,既然這樣,借錢讓孩子上學不也行,大不了苦點累點,到時候還。

可是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人們普遍都非常貧窮,人都自顧不暇了,又怎麼可能會有多餘的心力去幫助他人。

而且,就算是自己願意吃苦,但是以當時人們的能力,他們所能夠掙到的錢,實在是太過於有限,所以人們也就只能忍痛讓自己的孩子輟學了。

不過這也不算是完全斬斷了他們想要上進的路,因為在1986年的時候,成人高考開展,也就是,只要有能力,有毅力,也是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提升學歷的。

然而很多成年人,每天在工作完就已經是非常疲乏了,再讓他們學習,就會非常困難了,而且他們學習的時間也確實是極其有限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也確實是有些有心無力了,不過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年紀太小,受到了外邊世界的蠱惑。

有一些學生,本來學習是相當不錯的,但是他們在看到身邊同齡的人出去工作掙錢後,他們的心也開始變得浮躁,因為那些人可以用自己掙來的錢來打扮自己,所以那些人的穿着會非常時髦。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們會萌生出不想學的想法,有的時候家裡邊的人會覺得可惜,家人會給他們講大道理,大抵就是:「你現在不學習,將來要吃不少的苦頭。」

可是在年少輕狂的時候,最是不聽勸了,所以不管家裡邊,或者是身邊的人怎麼勸,他們都不會回頭,可能等到多年之後,他們回過頭來,才會發現,當初家裡邊的人說的是正確的,然而他們早已經錯過了那個機會。

在教室中學習,雖然說是比種地要輕鬆不少,但是當時的教室,是十分簡陋的,就連黑板,都是坑坑窪窪的。

當時為了能省紙張的錢,一般都會把本子的兩邊都寫上字,有的時候,甚至還會把寫的字給擦掉,然後重新寫,再早一點的話,是會在地上撿一根小樹枝來練習。

而在那個年代能考上大學的,後來都發展的相當不錯,他們在回家的時候,和村子裏邊的人,能明顯的拉開差距。

更重要的是,在當時考上大學,也就意味着抱上鐵飯碗了,因為當時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後,學校是管分配工作的。

作為知識分子,所分配的崗位是有一定的技術性的,和普通的人對比起來,大學生的工作簡直是輕鬆的很。

所以有很多的人為了勉勵自己的孩子,都會說:「你看人家XXX,當年學習多好,考上了大學,國家給安排工作,現在做的工作多輕鬆。」

儘管知道那些考上大學的人很厲害,他們的工作也相對輕鬆,但是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就是沒有控制自己的能力。

在1993年的時候,國家決定不再對大學生畢業後的工作進行分配,不過當時也沒有一下子完全叫停,直到2000年左右,才開始完全停止。

在這個時候,大學生的含金量雖然和以往比起來,確實是降低了不少,但是依舊有不少的人對大學充滿嚮往。

有一些年輕人可能會好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主要還是因為,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人們覺得一個普通人,要是擁有更高的學歷,也就會比常人要多一些選擇。

在人生的路上,多一些能夠選擇的機會總是沒有錯的,而且那些大學生在畢業之後可能會到企業之中工作。

有一些企業裡邊的工作,是在屋子裡邊坐着的,人們會覺得這樣的工作方式輕鬆,就算是不進企業,也可以考一個編製,成為一個公務員。

要是能夠當一個老師,也是非常不錯的事情了,因為老師不僅有寒暑假,還擁有着一些福利,主要是說出去也好聽。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教師這一行在年輕人那裡,也沒有很吃香了,但是那些大學生家裡邊的人,總是會催着他們考一個編製,不過有一些年輕人對於家裡邊的建議,還真的是不感冒。

不知道為什麼,在回想過去的時候,總是會覺得那個年代的人淳樸,在遇見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些人熱心的幫助。

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遇見一個貴人,是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的,不過要是沒有抓到機會的話,那也是非常可惜的,有的時候回憶,才會發現,當年有一個機會就在自己的手裡,自己卻讓他硬生生地溜走。

其實有的時候,這也不是指代人,也是指代自己在某一個階段所做的決定,當時堅定地選擇了某一條道路,但是直到後來,才會發現自己究竟錯的有多離譜。

就比如現在要是問當初硬要輟學的人,在不上學後,他們會感到後悔嗎,他們中估計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會說後悔,還有一些人為了讓自己的心不那麼難受,可能會說不後悔。

然而不管怎麼樣,屬於他們學習的黃金時代,早已經過去,有的時候就算是他們有那個心,也沒有曾經的力氣了,因為他們的力氣,都用來照顧家裡了。

於是有一些人開始將自己的希望放在自己後代的身上,就像是他們父母曾經規勸他們一樣,他們也苦口婆心地勸自己的孩子:「不學習你是要吃苦頭的!」

教育在此刻彷彿形成了一個閉環,當孩子執意要做那個選擇的時候,家人也就只能夠嘆一口氣,說:「只要你以後不再後悔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