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普遍用AI寫論文,專家:要有創造性 直接照搬是抄襲

大象新聞記者 范莫寒 韓昊杉(實習)

 近日,國內多所高校發佈論文檢測通知。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多所高校把ai查重率納入考量。如果ai檢測不過關,學生將面臨論文不合格,不準予畢業的風險。這件事引發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多所高校發文,增加論文ai檢測

4月28日,福州大學教務處發佈通知,對2024屆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進行ai代寫檢測。4月10日,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發文規定,若本科生畢業論文中生成式ai檢測的結果超過40%,學院將向學生髮出警示。

有學生介紹,自己的學校沒有提出ai查重要求,但她還是用ai查重工具進行了自我檢測。「我用ai寫了論文大綱和致謝,我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率大概是20%多一點」。還有學生透露,ai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降重。「ai會替換一些關鍵詞,或者調整表達語序」,但是一旦用了ai降重,這一部分也會被ai查重工具檢測出來,如果不想被識別出來,還要再親自修改。

據某高校教師介紹,目前很多學術期刊都要求,作者必須標明用ai寫的部分,例如加上「本文稿由dreamwriter(一種ai寫作工具)自動生成」這句話。學生的學位論文如果ai重複率較高,也是學術不端的一種體現。

學生:用ai寫論文問題很大

記者採訪了幾名大四學生,有學生向記者介紹,自己用「文心一言」「chatgpt」等ai寫作工具撰寫論文大綱,開題報告與自我評價等內容,寫作效率提升了不少。據了解,用戶打開ai寫作軟件,只需要在對話框輸入一些關鍵詞,界面就可以生成一大段文字,幫助學生完成論文寫作框架。

不過,也有學生表示,智能生成文本的問題很大,比如,ai在搜集資料方面不盡如人意。大學生小藝(化名)介紹,她想讓ai幫忙整理某報刊往年的報道,ai回復「有權限不能整理」。當她把手動收集到的數據「喂」給ai ,讓ai幫忙分類,ai分類的也不準確。大學生小雪(化名)向記者介紹,ai生成的文本特別模式化,符合「首先、其次、最後、然後」這種格式,完成了整體的自洽。但是中間的內容沒有實質內涵和數據支撐,充滿了空話套話,語句生硬,不符合論文寫作的要求。她認為ai只能提供思路和寫作模板,主要內容還得靠自己完成。

專家:人類應該擁抱ai時代,但不能被ai替代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翁昌壽介紹,在自己的班裡,學生用ai撰寫論文早已屢見不鮮。近幾年隨着智能軟件的使用門檻的降低,ai寫作在學生中更加普及。

翁昌壽強調,ai是人類的助手。ai能幫助人類處理一些繁瑣的工作,例如收集資料、校對等,但是最核心的創意工作仍然留給創作者來完成。比如,律師有了隨時隨地的ai寫作工具之後,把法條的邏輯關係梳理出來,才是作為律師最重要的一點。

翁昌壽還介紹,使用ai寫作能夠對拖延症學生有一個迅速的示範。也讓學生知道,ai都能做到這個程度,那麼學生的創造力更應該有所提升。同時,更多人的使用,也能讓大語言模型變得更聰明,這也是ai變成真正的人工「智」能的非常重要的訓練步驟。

對於已經到來的ai時代,翁昌壽認為,ai開闢了一個「新大陸」,每個人都必須接納並融進來,但是要認識到ai是人創造出來的,也有自己的弱點,不能完全依賴它,要具有批判性思維。更不能把ai提供的內容完全照搬,直接照搬就屬於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