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教育 | 2024城鄉規劃本科七校聯合畢業設計中期評圖順利舉辦

導讀

2024年4月17日,2024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七校聯合畢業設計中期評圖於華南理工大學順利舉行,本次聯合畢設以「形塑開發」為主題,聚焦廣州站北片區詳細規劃。

本文字數:4930字

閱讀時間:15分鐘

2024年4月17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提供學術支持,華南理工大學承辦,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協辦的2024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七校聯合畢業設計中期評圖活動於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27號樓一樓漢森報告廳舉行,本次畢業設計題目聚焦「形塑開發——廣州站北片區詳細規劃」。

本次中期評圖由學會理事、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周劍雲教授主持,與會嘉賓及七校師生代表共六十餘人參加。來自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七校的11組畢業設計團隊進行了精彩彙報,專家評委對此做出深入點評,以期共同探索多元融合的城市治理之路。

主持:周劍雲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教授

嘉賓致辭

孫一民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孫一民副理事長首先表達了與各位嘉賓和各校師生相聚華工的喜悅。面對行業發展現狀,規劃人員應努力探索城鄉規劃觀念和方法創新,從交流中得到啟發,在努力中收穫進步。冀望各校師生在學習階段跨越思維與現實障礙,帶着自信尋找解決路徑。本次畢業設計選址廣州火車站這一複雜地區,希望大家能跳出固有套路與慣性思維,創造出真正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果,為未來行業發展與轉變留下種子。最後,孫一民副理事長再次強調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對七校聯合畢設的重視與支持,感謝大家的辛勤付出。

陳志敏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董事、副總經理

陳志敏副總經理對受邀參與本次七校聯合畢設感到喜悅與榮幸。廣州站片區將於2026年迎來進一步更新改造,未來高鐵將進入中心城區,帶動產業持續發展,為片區發展注入新動力。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歷史文化的傳承地,廣州站片區的形態與環境品質更新與未來活力營造是廣州市更新發展的重點所在,希望本次聯合畢設可以為此創造更為新穎多元的成果。最後陳總對各位嘉賓和各校師生的到來與交流表達感謝。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將為本次及未來的行業活動提供最大支持。

七校方案彙報及專家點評

點評專家

朱子瑜

學會理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總規劃師

王 引

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總規劃師

黃晶濤

學會理事,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陳志敏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董事、副總經理

各校點評教師

北京建築大學 陳志端

北京林業大學 李翅

北京大學 吳龍峰

哈爾濱工業大學 蘇萬慶

華中科技大學 彭翀

南京大學 張益峰

華南理工大學 周劍雲

北京建築大學 林浩曦

北京林業大學 賈宜如

哈爾濱工業大學 劉羿伯

華中科技大學 鄧巍

南京大學 楊舢

華南理工大學 戚冬瑾

南京大學 胡洋

華南理工大學 王璐

各組方案彙報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團隊借鑒共生理論,提出c3復蘇計劃,採用「創」「連」「融」三種手段,通過外生的目標導向實現不同層級的區域虛實共生,通過內生問題導向實現在地與外來、人與自然、舊憶與新潮的共生。團隊提出在地共生點激活、串點成線構廊道、重構各類子系統,多圈嵌套模式五大策略,以期最終實現樞紐圈、商業圈、生活圈、生態圈和文化圈共同形成的共生圈層系統。

專家點評

專家肯定了同學們整體工作框架以及「共生理論」的選用,團隊認識到更新改造是面向真實社會的複雜事件,需要通過虛實共生的方法將真實城市片段進行整合。方案在空間形態上把握向北連接白雲新城軸線的空間脈絡,在社區營造中較好布局街道系統,特別是漸進式產業升級理念有助保留原有產業基因,促進產業未來升級轉型。後期完善建議:

①在現狀分析方面強化場地問題識別,注重地方特徵性提取與本土居民視角思考,深入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

②在策略方面增加可行性思考,強化界面邏輯思維,擴大各共生圈層的內容理解,提高其關聯性。

③在方案生成方面適當拓展到周邊地段,在更大範圍內考慮其功能定位、路網結構和空間形態。

④應注意指標問題,加深對於各類指標概念理解。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團隊剖析基地現存站南站北分割、會展功能與產業下降和空間品質低下三大困境,提出灣區交通樞紐、未來城市展台、服包產業高地三大目標願景,構建「樞紐連接推動區域再開發、產業升級和資源再整合、空間提質和門戶再激活、文化復興和村城再融合」四大策略,從交通、產業、門戶、綠地等多角度逐步形塑空間形態。

專家點評

專家肯定了同學們基於系統性考慮的南北貫通設計方案。將設計範圍擴大,空間呈現更高的完整性。針對三元里採取謹慎更新方式,保持文化和產業路徑延續性。彙報文本系統全面,思路清晰。後期完善建議:

①加強對基地複雜性的認識,加深對城中村的理解,針對不同空間提出更為精準的目標。注重自下而上的視角,深入觀察與思考基地中的人文要素,從軟性角度考慮社會、政策或市場的力量如何將理想空間形態落實到位。

②空間結構從紐帶與展台角度展示地區風貌保持現有綠地系統模式並加以擴展,從城市整體系統性需求分析地區的定位和特色。

③面向未來考慮廣州站改造升級、高鐵入城後站體設計及其與周邊關係,探究造型與內核功能需求的聯繫,思考未來客流變化帶來的影響。

④明確更新模式,注重拆改留問題,完善經濟測算。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團隊分析現狀未成年人群、新產業創業青年人群、街區內職住青年人群、傳統產業從業中年人群、低端商業從業中年人群、老年人群等六類人群特徵,從交通系統、地區定位、人居環境、文化記憶和產業升級等五方面進行需求評價。為此提出踏步重生、立體融合、綠谷新顏、韻動回南和匠心築夢五大主題,打造產業振興、文脈再續、生態友好、步行友好的三元里街區。

專家點評

專家肯定了北京大學團隊的思考邏輯和思辨能力。從人群需求、空間需求和產業發展需求出發,帶來了具有啟發性的新視角。方案在人口和空間模式研究上極具特色,後期完善建議:

①在探討城市問題時要注意系統性梳理,探究其背後動因邏輯。

②界定問題範圍,回應現實痛點,突出重點研究,增強方案在地適配性。

將抽象轉化為具象,通過工程手段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數據與空間組合模式,提升方案可操作性。在詳細規劃層面確定規劃設計目標與時間維度,思考策略是否切實可行。

④補充完善更大尺度的整體系統性分析,形成宏觀-中觀-微觀的整體空間設計,可採用分型同構手法形成區域總圖。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團隊採用分角色扮演研討會形式,結合經濟測算和各方利益訴求綜合考量,探索多元主體合作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借鑒荷蘭烏特勒支火車站更新改造案例,通過公私合作形成跨越產權邊界的公共空間體系。學習拼貼城市思想,在廣州站南北片區分別打造「預言劇場」和「記憶劇場」,形成差異性的空間形態肌理。

專家點評

專家認為華南理工大學團隊整體邏輯和工作成果較為完整。從宏觀到微觀分析了空間演變過程及未來發展變化,形成了明顯的空間塑形邏輯。採用多方案比選與分角色研討會的新工作方式,是輔助規劃決策的極佳模擬過程。後期完善建議:

①深化基礎概念學習,包括新時代背景下的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存量規劃背景下的土地儲備,在空間層面對圖解進行落實。

②增加產業生態的研究,聚焦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場地中如何回應這些問題。

③結合形塑過程中的比例與尺度,考慮空間肌理的顆粒度大小。

④在經濟測算中除了考慮物質性要素,同時也要重視無法計算的價值要素

北京建築大學

北京建築大學一號團隊提出以多樣要素推動內在綜合性城市發展以及城市形態外在體現。希望通過單元化的形態塑造回應城市生活、生產、生態主題,並採用單元拼合方式,形成從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的城市積木搭建。北京建築大學二號團隊將複雜的城市有機體分解為不同的單元,劃分交通、產業、文化和設施四個子系統,並以時間和空間為錨點對子系統分別進行了規劃。北京建築大學三號團隊圍繞產業定位與高鐵入城兩大核心議題,以品牌打造、消費市場和創意設計三要素為切入點,打造具備引領力、影響力和支撐力的城市秀場,構建時尚發展模式和多類型使用空間。

專家點評

專家對三個團隊的設計理念給予充分肯定。三組彙報均系統完整,邏輯嚴謹,對整體形態塑造起到促進作用。一號團隊對設計任務理解較好,設計方案貼合形塑主題。二號團隊對規劃定位和目標願景的把控較為精準。三號團隊工作成果紮實,場景塑造生動。後期完善建議:

①加強對站城融合等基礎概念的理解,分析其合理性與落地性。

增加對現狀問題的分析研判,提煉出本片區設計中的核心和關鍵問題,探究其背後機制。可圍繞設計概念進行有主線的分析。

進一步思考從空間模式原型到最終方案的轉化路徑,並考慮空間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④建議一號團隊在空間組織中回應原有空間肌理;二號團隊強化方案空間形態與周邊環境的統籌協調。三號團隊加強方案空間秩序感,建築高度和部分建築體量需要再斟酌。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一號團隊在「空間媒體」的構想下,通過場景營造模式激活空間的傳播能量,形成完整而立體的媒體生態,打造具有長期生命力的商業空間、宣傳空間。華中科技大學二號團隊以一顆種子的生長過程為喻,敘述了從廣州站開始的故事,倡導更高效的站城融合以助力廣州站發展成為高效智能新樞紐,規劃建設高質量的市民公共空間以打造綠美活力新格局,構建多樣化社區文化及配套設施以實現低碳智慧新人居環境,植入數字化產業發展業態以構建新的國際商貿平台

專家點評

專家認為華中科技大學兩個團隊成果體系完整,有明確的主題與清晰的邏輯。方案思路開闊,較好關注到了公共空間與公共利益後期完善建議:

對空間組織進行細化與深化,完善規劃設計。一號團隊設計手法略顯破碎,對核心範圍空間形態表達仍需精進。二號團隊中軸線設計視線通達性較弱且難以形成商業界面,建議改進。

②在方案理念上,一號團隊進一步研究「IP」目標群體及定位。二號團隊關注舊城具備的空間價值與文化價值,將城市特色於更新中發揚光大。

回應空間中原有使用者的需求,留改拆考慮因素不應局限於建築質量,更多考慮業主意願、上位規劃等因素,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和選擇。

④對碳中和等概念進行批判性思考,考慮理念如何落實。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一號團隊面向未來的時代與飛速發展的廣州,提出智鏈元倉·憶享生長——未來城市時空指南,將科技與在地更新融合,以城市可呼吸、城市可移動、城市可停留三類規劃策略,立志打造鏈享共融的粵港新星、智腦中樞、廣府門戶。哈爾濱工業大學二號團隊提出落腳城市概念,從跨國商貿移民落腳的問題出發,希望促進國際性文化區的形成,塑造更加富有韌性的流動性社會景觀和多元跨國文化以及流動性社會中的穩固支點

專家點評

專家對哈爾濱工業大學兩個團隊的工作深度、框架完整性和邏輯性予以了肯定。兩組同學都採用城市試驗的方式,探索未來規劃轉型的更多可能性。大系統思維構建極佳,系統分析與研究到位。一號團隊展現了準確的城市規劃定位,採用豐富的設計手法創造多元的城市空間。二號團隊表達模式獨特,切入點新穎,很好地關注了場地內部的人和歷史文化。後期完善建議:

①一號團隊應加強對城市「可呼吸」「可移動」「可停留」概念的闡釋,對設計策略刪繁就簡,斟酌與提煉真正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二號團隊應區分「自由發展」與「自然發展」,在存量有機更新中平衡保留和拆遷。

②拓寬視野,全面分析,從區域層面思考城市更新任務。二號團隊應擴展「落腳城市」含義,認清基地在城市中所承載的角色。

③在空間布局上一號團隊應考慮保留空間與新功能之間的關係。二號團隊應考慮火車站對片區的影響,思考區域劃分的合理性。

④細化空間設計,將規劃目標落實到場景化表現,深化圖面表達,加強成果完整性。

總結寄語

整體彙報結束後,與會嘉賓與七所學校教師代表分享了各自的感想,表達了對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各位評圖專家以及七校師生的感謝。廣州站北片區是一個充滿了挑戰與探索意義的課題,各團隊從不同視角提出各具特色規劃設計方案,通過中期評圖實現了相互交流共同提升。

曲長虹

學會副秘書長

最後曲長虹副秘書長進行了本次七校聯合畢業設計中期評圖總結。她指出,聯合畢設不是競賽,是交流、是教學環節。各校師生參與聯合畢設並非相互競爭,而重在通過交流提升和完善自我能力。聯合畢設作為學會加強城鄉規劃學基礎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支撐,在既有六校聯合畢業設計的基礎上,又搭建了一個多學科交融的新平台,每個學校的專業背景不同,如何適應不同的管理部門的需求,對行業和規劃院校起到突出的引領作用,這一新平台仍需探索,學會也將提供更多支持與投入,希望各校能一展所長,適應新需求和新挑戰。最後感謝專家的精彩點評,七校師生的積极參与,華南理工大學和廣州規劃院細緻安排和辛勤付出。

供稿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佈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於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你可能還想看這些

規劃教育丨2024城鄉規劃本科七校聯合畢業設計順利開幕

規劃教育丨2024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七校聯合畢業設計啟動會順利舉行

活動 | 2024城鄉規劃專業本科「六校聯合畢業設計」於同濟大學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