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實施進入第五年,2020年入學的「強基一代」去哪裡了

因為專註,所以專業。

我是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徐玉芹,山東高考生家長口中的「老徐」,專註高考新聞報道與高考政策研究二十年。

記者 徐玉芹

「如果可以重來,我還是會選擇強基」。4月11日下午,正在圖書館研讀文獻的馬曉東走出圖書館,找了個安靜的角落接受記者採訪。

馬曉東,「強基一代」,山東大學2020級歷史學強基班學生,目前已轉段至中國史方向繼續深造。與其他同學不同,馬曉東是入校後通過「補錄」進的強基班。2020年「強基計劃」橫空出世,很多人還一頭霧水,當年不少高校強基計劃未能完成,其中包括山東大學。山東大學選擇在新生入校後面向全校「海選」,以補足缺額。

如今,當別的同學還在為考研複試或找工作而忙碌,馬曉東已經完成轉段,每天有大把時間拿來研讀文獻,與同學一道探討問題,或者寫論文。

山大「強基一代」馬曉東:認準了,就堅持走下去

2020年5月7日,五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強基計劃首批試點高校陸續公布招生簡章。從小對歷史感興趣的青島考生馬曉東在懵懂中選擇了一所高校的強基計劃歷史學專業,但遺憾落選。高考成績公布後,總分649分的馬曉東依然把目標鎖定在歷史學專業。2020年山東新高考首次落地,普通類常規批一共能報96個「專業+院校」志願,馬曉東填了24個,專業都是歷史學,最終花落山東大學歷史學專業。

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一個年頭。因為政策公布的較晚,很多人對這個橫空出世的新政策談不上了解,也不敢冒險。儘管有一批考生勇吃「螃蟹」,但是,不少高校當年的強基計劃依然沒能錄滿,其中包括山東大學。記者了解到,2020年山東大學共投放了180個強基計劃,最終錄取72人。學校在新生入校後組織了一次補錄。正是這次補錄,圓了馬曉東的「強基夢」。

馬曉東告訴記者,強基班最吸引他的是本研一體化培養與導師制。他說自己屬於專業目標比較明確的學生,「從小喜歡讀歷史名著,喜歡和文獻打交道,喜歡思考,有明確的做學術的志向。」因此,「補錄」進強基班之後,馬曉東如魚得水,「強基班的學習氛圍非常好,很多同學是以學術為目標。」馬曉東說,在強基班,他遇到了一批良師益友,其中包括過去的學業導師、現在的研究生導師譚景玉教授,「每次和老師、同學們交流,都有很大的收穫。」

「進入強基班的四年,我從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治學方法和學術經驗。」馬曉東告訴記者,進入強基班之後,作為學業導師的譚景玉教授給他列了參考書目清單,「導師讓我們讀書,有疑問找他解答。」在強基班,馬曉東還參加了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我在大二的時候申請了一個項目,請導師做的指導。」

在強基班氛圍的熏陶與良師的引領下,馬曉東對歷史學的興趣愈發濃厚。因此,到了轉段階段,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留在本院歷史學專業,繼續跟着譚景玉教授學習。「我比較感興趣的一個中國史領域叫鄉村社會史,山東大學在這個領域是研究重鎮,有自己的學科優勢。」

南開「強基一代」李兆偉:曾打算中途改道

與馬曉東的篤定不同,作為南開大學的「強基一代」,物理學專業強基班的李兆偉原本打算在轉段階段「改道」,但三年的學習讓他愛上了這個專業,並選擇留下。如今,李兆偉已完成轉段,留在物理學科學學院攻讀光學方向博士研究生。

李兆偉高中畢業於昌樂二中,2020年以667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南開大學物理強基班,成為「強基一代」。李兆偉告訴記者,當初在強基計劃實施第一年就敢於「吃螃蟹」,主要是受政策吸引,「最吸引我的還是直博計劃。」

真正進了強基班,李兆偉感覺比自己設想的更好一些,「資源傾斜的比較多,相對於普通班的同學來說,會得到更多的培養。」李兆偉說,從培養方案來看,南開大學強基班跟普通班便有明顯區分,「比如我們從大一到大三會增設一系列有助於科研的課程,比如物理研討、科研能力訓練之類的,會有輔助你進行科研的課程。」除此之外,強基班的授課老師與普通班也是分開的。

李兆偉告訴記者,物理學強基班2020年共招收30人,三年後30人全部轉段成功,「60%選擇『3+2』,40%選擇『3+5』」。不過,30名同學並未全部留在物理科學學院,「留下的有22人,選擇理論物理的8人,選擇光學的11人,3人選擇凝聚態物理。」李兆偉選擇的是光學「3+5」,也就是留在物理科學學院直博,攻讀方向是光學。不過,這並不是李兆偉的最初設計。

「我最初的規劃是到了轉段的時候轉到工科專業,比如去學人工智能。」但是,深入學習之後,李兆偉對物理學專業的興趣逐漸濃厚,到了轉段階段,決定留下,攻讀光學方向。李兆偉說,其實在選擇高考志願的時候,自己還是有些懵懂,對專業的了解不夠深入。而在強基班「3+1+x」的培養模式下,前面的三年其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探索,「三年的學習足夠深入了解自己和專業,可能在這三年你的興趣點就被觸發了。」當然,如果你不想繼續攻讀本專業,也有其他方向可選。

「強基一代」轉段完成,他們都轉到哪裡了?

對於後來者而言,大家更關注的是「強基一代」的轉段去向。

強基計劃的培養模式是「3+1+x」。作為「摸石頭過河」的「強基一代」,在轉段來臨之前,誰也不知會發生什麼。

「我們班21個同學全都轉段成功了,而且大多數都留在了本專業。」馬曉東告訴記者,留下繼續攻讀歷史學相關方向的共17人,其中14人選了中國史方向,3人選了考古學,另外有兩個同學去了文學院攻讀現當代文學,還有兩個去了馬克思主義學院。他說,經過前三年的學習,大家對自己的專業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

「強基班『3+1+X』的培養模式,給了我們充分的時間向外探索,去了解專業,也了解自己。」與此同時,這種本研一體化的培養方式也為大家節省了時間和精力。「比如普通班的同學用來備考研究生或者找工作的時間,我們可以安安靜靜地坐在圖書館研讀文獻。」在馬曉東看來,目標明晰之後,接下來就是扎紮實實往前走了。

山東大學本科招生辦公室副主任徐延寶告訴記者,2020年山東大學共錄取180名「強基一代」,三年後順利完成轉段的共有168人,轉段率達93.3%。「絕大多數同學進入了基礎學科相關領域繼續深造。」記者了解到,山大「強基一代」12名退出的同學,有的選擇了出國,也有的回到了普通班。據了解,為保證強基班的人才培養質量,高校通常採用階段性考核加上動態進出機制的辦法督促大家學習,畢竟強基班不是「保險箱」。

上圖為山東大學「強基一代」轉段專業分佈

當然,不同專業的轉段率也不相同。像馬曉東所在的2020級歷史學強基班,無一人在轉段環節「出局」。而山東大學2020級哲學強基班的21名同學,則有3人未完成轉段。順利轉段的18名同學分別進入了中國哲學、外國哲學、邏輯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等領域繼續學習。山東大學2020級數學強基班的33名同學,通過轉段進入了金融數學與金融工程、運籌學與控制論、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數據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領域繼續學習。

公開數據顯示,南開大學2020級「強基一代」共有139人轉段成功,進入相關專業的碩士或博士研究生階段繼續學習,其中,81人直博,58人讀研。139名同學的轉段專業共包括75個方向,其中既包括基礎學科領域的重點科學研究方向,也有在智能科技、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科交叉研究方向。

大連理工大學2020級應用化學強基班20名同學,除1人出國外,其餘全部轉段成功。其中12名同學直博,4人碩博連讀,3人選擇只攻讀碩士學位。轉段成功的同學,全部留在本學院,有的選擇無機化學,有的選擇精細化工,也有的選擇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工業催化等。

不過,記者採訪多所高校後發現,「強基一代」轉段很難用簡單的通過率來統計,因為強基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大都採取了階段性考核加上動態管理機制,有人進,有人出,但總數保持動態平衡。因此,你看到的20或30人轉段成功,未必是入學的同一批人。

過來人:對熱愛的人來說,坐冷板凳也是快樂的

眼下,2024年強基計劃開始報名。到底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報考強基計劃?已經完成轉段的「強基一代」有話要說。

作為已經走過「3+1」的「強基一代」,南開大學的李兆偉建議有興趣、有特長、有志向的學弟學妹報考強基計劃,「可以沖一下更高的高校。」他尤其推薦強基計劃的培養模式,「給你探索成長的時間和空間,讓你的目標在探索中逐漸清晰」。另外,強基計劃在提前批之前錄取,如果錄取不上,也不會影響後面的報考。根據他的備考經驗,他認為,學弟學妹如果具備一定的競賽基礎,對校測環節會更有利一些。

山東大學「強基一代」馬曉東則表示,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他依然會選擇歷史學專業,選擇山大,選擇強基班。「強基計劃適合專業興趣明確的同學,當然也要做好坐冷板凳的準備。」他說,搞研究需要坐冷板凳,這對熱愛的人來說是快樂,是享受。倘若志不在此,那便是枯燥的。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