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農學生「捨身」舉報導師,不該讓孩子們如此「悲壯」

評論員 孔雨童 繪畫 徐進

19日凌晨,華中農業大學發佈情況通報,稱針對2024年1月16日網上關於華中農業大學教師黃某某學術不端等問題的舉報信息,在已調查材料中發現所反映的實驗圖片、數據、結果等方面問題基本屬實,初步認定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即日起停止黃某某校內所有職務和工作。

歷經三日,在全網高度關注下,華農大終於發佈了初步的調查結果。但回望這11位學生在網絡上的檢舉之路,是以「自己參與其中」被曝光為代價,且冒着學業、前途受損甚至「6月畢不了業」的風險,被不少網友形容為「悲壯」。但何以如此悲壯?何需如此悲壯?黃某某造假時日不短,為何圈內無人發現;學生們在網上「聯名」,是學校缺乏有效的檢舉通道,還是某些「學術庇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風氣,讓他們無法信任,才只能在大眾媒體平台曝光?

我們慣常形容高校為象牙塔,這裡本該是青年人科研、學術的凈土和起點,而非弄虛作假、藏污納垢卻可以名利雙收的投機樂園。一個學術不端的導師,影響的不只是11個、幾代學生的教育質量,更會深深影響他們的認知和信仰,甚至污染整個學術環境。

華中農業大學發佈該通報後,接下來更應進一步嚴查、詳查。除數據造假,也應關注科研經費使用等相關情況,同時妥善處理這批學生的學習、畢業問題。而關注這件事之餘,我們同樣要問:當下只有一個「黃某某」嗎?各高校應暢通舉報渠道,下決心加大懲治力度,讓更多類似的問題和風氣被發現,被遏制,還莘莘學子和全社會一個真正清明的教學、學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