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近日,教育部公布《關於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4329號(教育事業類428號)提案答覆的函》。答覆指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指導高校完善管理制度,在不影響學校正常秩序和師生學習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園開放和內部管理達到平衡。
高校對公眾開放,一直是社會熱議話題。此前,北大一名教師「跨欄」進出學校並呼籲改變門禁制度,更是引發廣泛討論。
記者注意到,去年7月教育部發佈通知,鼓勵高等學校、高科技企業、製造企業等向社會開放參觀,主動服務全民學習。
日前,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也發文,明確向社會開放校園,社會人員可通過預約、登記入校或刷身份證進入校園。北京大學也表示,正有序推進開放,在平衡校園秩序的同時,儘可能滿足社會需求。從2024年寒假起,將進一步優化進出通道。
「大學自產生以來,其特性就是開放的,一些大學不願意開放,不利於周邊社會的發展,也不利於大學拓展自身的影響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不能因為擔心有治安隱患,就封閉校園。大學應有開放的氣度,有教化的功能。
大學校園應向公眾開放到何種程度?是否「不設限」開放?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封面新聞記者表示,要因校制宜,在聽取全校師生、社區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向社會開放的方案。有效平衡開放與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才是最好的開放。
校園大門
是否應該對公眾「封閉」?
1月1日,「行在清華」微信公眾號發佈《清華大學擴大校園開放及優化校門管理公告》。公告顯示,為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滿足公眾參觀需求,經學校研究決定,1月1日起進一步擴大校園開放規模,加強文化資源共享,優化校門通行管理,提升校園參觀體驗。
「行在清華」微信公眾號發佈《清華大學擴大校園開放及優化校門管理公告》。截圖
公告同時表示,在保證正常教學、科研秩序前提下,基於校園承載能力上限,有序推進校園開放。周末、節假日,公眾校園參觀可預約數量由每日8000人增至1.2萬人以上,探索工作日校園開放,逐步實現校園常態化開放狀態。
「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大學本身的功能決定其需要向社會公眾打開大門,促進交流。」儲朝暉表示,從實踐看,大學需要擔當社會責任,自身和社會交流越多,開放的需求也會越高。
儲朝暉認為,一些高校的門禁管理反映的是辦學理念深層次問題,大學教育和社會生活存在隔離,需要打破這個「隱形的牆」,特別在學生科研和就業中,大學需要跟社會企業進行產教融合。大學的本質特徵就是開放的,如果是把大學封閉了,很難實現它的使命。「校園的大門,實際上也是辦學理念和精神的門。現代大學制度中,最關鍵的就是要面向社會,和社會有更多交往。」
北大清華師生暢行互通
開放價值能否最大限度發揮?
1月1日,清華大學發佈《關於我校師生員工暢行北京大學校園的通知》。通知顯示,近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經協商達成一致,當日起,兩校師生實現暢行互通。
「北大、清華的學生不需預約,實行『暢行互通』,意味着兩校師生可共享校園資源。這是大學打破圍牆,向社會開放的重要一步。」熊丙奇表示,這一做法可大力推廣,更多高校可以建立這種「暢行互通」機制,讓師生能共享高校教育資源。
清華大學。資料圖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張琪(化名)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兩校校園互通象徵著國內頂尖學府間的教育資源共享,包括圖書館、學術講座等,提升了兩校的教學和研究水平。「校園開放不僅促進了文化和知識的交流,還為社會人士提供了一個了解高等教育的窗口,帶來了不同的視角和經驗,這對學生和教職工都有極大益處。」
但記者也注意到,對於北大、清華暢行互通,網絡上也有不少質疑之聲,網友「飛雪」認為,「大學開放的對象應該是社會公眾,不應局限某一所高校,更不能有『門當戶對』。如果僅兩校互通,開放價值有限,容易形成『孤島效應』,期待更大力度向社會開放。」
高校大門開放
是否應該「不設限」?
大學如何向社會開放,爭議由來已久。記者注意到,一些網友希望破除大學「圍牆」,校外人員可不受限制自由進入大學校園。但同時也有一些反對「不設限」的聲音,認為將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增加學校安全管理壓力。
高校的大門該如何開放?開放到什麼程度?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高校開放應當是社會共識,但開與不開都不應走極端。如何開放,首先應由在校師生共同作出決策,同時聽取周邊居民意見,還要綜合考慮學校資源供給能力、佔地面積、知名度等多方面因素。
「不論是『預約進校』,還是『刷身份證進校』,都是『設限開放』。不設任何限制條件,任何人不帶任何證件都可進入大學校園,就是最好的校園開放嗎?」熊丙奇認為,從現實看,大學不設限的開放會影響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增加學校安全管理壓力,並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大學向社會開放要因校制宜,在聽取師生、社區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向社會開放的方案。有效平衡開放與維護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才是最好的開放。
遊客在清華大學校內標誌性建築二校門前拍照。新華社發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二學生黃敏(化名)對校園全面開放持有擔憂。「去年上半年,出現遊客在校內設施亂塗亂畫、同學們的電動車和電腦丟失、不明身份男子進入女生宿舍等問題,給學生造成比較大的困擾。大量校外人士湧入,也造成食堂、教室等資源受到擠壓,校內秩序和環境被影響。」她認為,北大雖然有景觀,但畢竟是教學和科研單位,不能像景點一樣完全滿足社會需求。
熊丙奇表示,北大、清華受學生、家長追捧,如果不設限制地向社會開放,必定時常遊客如織。大學怎麼開放,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向所有大學提出「一刀切」的開放要求和程度。北大、清華在寒暑假、旅遊旺季的開放政策,與平時、旅遊淡季的開放政策也應不同。
社會公眾
應該如何共享校園資源?
社會人員如何共享校園資源?記者注意到,2017年3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曾發佈《關於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要求積極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學生和社會開放,緩解廣大青少年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體育場館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
「在我國,公立大學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財政,其公共資源屬性和社會服務職責不容忽視。更何況開放包容、文化交流本就是大學精神的應有之義。在社會倡導開放普惠、公眾呼喚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當下,更應允許公眾走進大學校園。」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20級本科生趙奇(化名)說。
北京大學。資料圖
她同時表示,大學也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符號。引導和處理好校內師生與校外遊客之間的關係,而非將遊客拒之門外,更能體現大學的社會責任和文化魅力。比如,規定參觀時間、限制客流量、建立黑名單制度、加強安保力量、組織志願導覽講解服務等。
「在政府部門支持下,建立第三方公共資源開放平台,整合社區里的大中小學體育館、圖書館、科技館等資源,向社區居民、校外人員開放。」熊丙奇還表示,可以招募在校學生、校園人員擔任志願者,提供管理場館、維護秩序的志願服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