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代人最賺錢?(下)

00後,競爭越來越激烈


2015年以後,內捲成為越來越熱門的詞彙,一個典型的代表是考研人數,2015年考研人數僅為165萬人,到了2021年考研人數已經上升至377萬人,6年的時間裏翻了一番還多。這是非常恐怖的一個增幅,意味着晚出生幾年的人面臨的考研難度在大幅提升。


2015年之後考研人數迅速增加:


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本原因在於內卷,由於競爭過於激烈,原本本科生就能幹的工作,現在要卡到研究生。事實上大多數的工作崗位,無論是金融行業、互聯網還是傳統製造業,用不到太多的學術研究技能,本科生完全可以勝任。研究生本來是面向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但由於內卷化,HR為了節省篩選成本把學歷門檻卡到碩士,因此導致大量人只能通過讀研來謀求更好的工作。


這就是00後普遍面臨的一個困境:不讀研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考研代替高考成為新時代的獨木橋,70後和80後只需考一個好大學就有機會找到好工作,但00後不考研可能過不了很多好崗位的簡歷關。


在創業條件方面,00後可能同樣艱難。因為隨着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中國經濟潛在增速有逐漸放緩的趨勢,或許前幾年還在討論GDP增速保8%的問題,這幾年就在討論能不能保6%的問題,未來幾年說不定就要保5%甚至保4%了。根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速會下降至4.7%左右,到2030年甚至下降至3.5%左右。經濟增速從中速增長向中低速增長切換。這意味着中國經濟從增量時代切換至存量時代。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速或下降至3.5%(2020和2021按潛在增速折算):

十年前的中國,無論是官媒還是民間媒體,對中國經濟增速都很有信心,認為高速增長可以長期維持,甚至有專家認為中國經濟還能保持20年的兩位數增長。當時學術界掀起了關於中國長期經濟增速的探討,大部分大部分人對未來充滿信心,認為未來十年(2010-2020)均能保持8%以上的增速。但十年後的今天,不僅8%保持不住,連6%能不能保住都是問號。經濟增速的下移意味着過去那種遍地是機會、遍地是黃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賺錢的難度大幅提升。


00後將在未來十年陸陸續續踏入社會,但未來十年,中國可能將面臨較為艱難的經濟轉型階段。首先是老齡化加速的問題,由於人口結構的原因,未來十年中國老齡化將明顯提速,2030年中國老齡化率將上升至25%左右,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由於老年人口太多,社會財政負擔明顯加重,勞動人口規模持續萎縮,這會拖累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未來十年中美關係可能比較微妙,隨着中國經濟規模與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小,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和制裁可能也會越來越多,這不以美國總統為轉移,無論拜登上台還是特朗普上台均如此。未來中美可能將在貿易、政治、外交、金融、科技、軍事等領域交鋒對峙,類似2018年的場景未必不會再發生。


因此對00後來說,不僅創業的難度非常大,打工的競爭激烈度也非常大。80後雖然白手起家的難度很大,但如果安心去打工,多多少少還是能謀求到一份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但00後卻面臨極其嚴重的內卷問題,不管是高薪的金融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這幾年都在以光速內卷,人才嚴重過剩。未來等00後踏入職場,這些高薪行業必然是擠破頭才能進。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00後向大政府主義轉變的原因。如果說60後70後80後思想更認同自由競爭,對西方持開放態度;00後則更看重公平,對資本家頗有怨言,對代際矛盾異常敏感。由於00後生長的年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因此00後普遍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對西方持懷疑態度。。


另外,相比90後,來說,00後繼承前浪財富的可能性有限。90後的父輩很多是60後,一部分90後可以通過繼承父母資產來過上優渥的生活。而00後的父輩大多數在1975年以後出生,相比90後的父輩來說,00後的父輩資產似乎要差一些。通過繼承來進入上流社會的可能性相對較低。這也是00後比90後更激進的原因。90後裏面還是有不少嚮往自由市場經濟,00後則有很多嚮往大政府主義,要求政府加大財富分配的力度。

10後,取決於未來中國國際地位


10後普遍還是小孩,因此很難觀察其觀念。但10後或許能比00後在打工條件上要改善一些。因為2020年-2030年或是中國經濟較為艱難的十年,由於內有老齡化陷阱、外有中美關係惡化,經濟轉型過程中可能出現陣痛。但2030年以後,或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也取得了相應的國際地位。說不定到那個時候中國已經走出內卷,像美國那樣可以收割全世界的財富,因此說不定那個時期10後打工條件能改善不少。


總結


1958年-1974年出生的人應該說是中國富豪比例最高的一群人,其財富佔了中國70%以上。為什麼呢?更多是時代造就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有2.5波致富浪潮,第一波是90年代下海潮,時間是1992年—1997年,這五年中國大力推動市場經濟改革,國企退民企進,國企大量整改,民企遍地開花。那個時候最有機會賺錢的本該是50後,但由於50後普遍保守,寧願待國企領固定工資也不敢放棄鐵飯碗出去闖蕩,因此思想更開放的60後賺到了大錢。


第二波致富浪潮是2003年—2007年的工業化、城鎮化時代,由於加入了WTO,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加之政策不折騰(對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外韜光養晦),因此GDP增速常年保持在10%以上。因此那一時期各行各業全面開花,無論是鋼鐵煤炭、外貿出口、房地產、製造業,幾乎做什麼都賺錢。而這一波最賺錢的依然是60後,70後也參與了一部分,因此成為中國第二富的一代人。


第三波致富浪潮與之前兩波無法媲美,僅能算0.5波,這是四萬億之後的互聯網經濟,這一時期除了互聯網等少數行業之外大部分行業並不賺錢。這一時期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快速崛起,誕生了像馬雲這樣的頂級富豪。但問題在於,互聯網時代的蛋糕,同樣被60後和70後瓜分,馬雲是1964年人,劉強東是70年代人。按理來說更懂互聯網的年輕人並沒有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分到一杯羹。


因此60後的富裕,更多是時代造就的,他們正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紅利,因此無論在政界商界還是學術界均取得很大成就。而80後和90後,並非不能吃苦,也並非缺乏商業頭腦,更多是缺乏相同的創業土壤罷了。


各代際觀念和致富機遇:

話又說回來,從50後到00後,隨着中國經濟增長,每一代人小時候的生活條件都在逐漸改善,50後和60後學生時代面臨物質供應不足的問題,但90後和00後學生時代基本上不愁溫飽,很多很早就可以接觸現代文明的成果,享受諸如手機電腦之類的高科技產品帶來的便利,這個也是60後所羨慕的。


但總體來說,中國的代際矛盾,更多是貧富差距矛盾,其本質在於財富的大頭被前浪掌控,因此社會對資本家的怨言也在增加。未來如果要緩解這一矛盾,必須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加征遺產稅等。否則一旦占社會主流的年輕人普遍陷入貧困,社會矛盾將異常尖銳。歷史上的法國大革命以及二戰前的日本的「下克上」,均是因為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年輕人因為看不到上升希望才引起的,歷史的教訓不可不吸取。


洋凱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