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生源期」或在幾年後終結,屆時教師會大量富餘,如何消化?

今年,由於首批「二孩」開始上小學,全國各地小學都迎來了報名人數的「高峰」,比如杭州今年小學新生入學人數相比去年增加了約20%;寧波某區小學一年級網報人數較去年增加了19%……

1)

數據顯示,近二十年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兩年是2016年和2017年,這兩年每年出生的人口數量在1700萬以上,而後出生人口數量逐年下滑。到2021年,全國出生人口總數只有1062萬人;到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總數跌破千萬大關,僅為956萬人,只有高峰期人數的一半左右。

短短六七年的時間,全國出生人口數量幾乎腰斬,這對教育影響非常之大。以中小學為例,新生人數可能會在六七年的時間裏銳減為原來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說,現在的「黃金生源期」,或許在幾年後就會終結,學校招生人數會出現嚴重不足,教師也會出現大量富餘。

對教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們的教師人數是根據學生人數來的,它有一個標準:高中教職工人數與學生比例為1:12.5;初中教職工人數與學生比例為1:13.5;小學教職工人數與學生比例為1:19。

如今全國學校差不多都處於滿編狀態,簡而言之,隨着學生人數的減少,倘若依然按照現在的標準分配班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未來教師肯定會超編,出現大量富餘。當然,我們可以通過減少每個班級的學生數來讓富餘的教師「有書可教」,不過這會給財政帶來很大的壓力。

2)

如果不想讓財政承擔很大的壓力,就必須要解決教師富餘的問題。那麼,該如何消化富餘的教職員工呢?大概有這麼3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推行「教師退出機制」,按比例減少教師人數

關於「教師退出機制」,部分地區已經在實行,但它們實行的「教師退出機制」比較柔性,也沒有固定「辭退比例」。而我們這裡講的「教師退出機制」,是按照學生人數減少的幅度減少教師人數。比如某地小學生人數減少了10%,那就按照10%的比例清退在職教師。

這種做法簡單粗暴,表面上看能很快完成「消化富餘教師」的任務,可是實際上會帶來許多嚴重的問題。

首先會激化矛盾,清退就是砸別人的飯碗,誰受得了?而且,大家都是通過編製考試進入教師隊伍的,都在認真教書,讓誰離開教學崗位都不合適。

其次會讓教師隊伍變得不穩定,因為學生人數是在不斷變化的,這兩年學生人數每年減少10%,可能過幾年學生人數每年又會增加10%,如果教師人數也按照這個比例變化,那就沒辦法搞教師隊伍建設了,整個學校乃至整個地區的教學質量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第二種方案:推行「彈性退休」

所謂「彈性退休」,就是給出一個標準,比如年齡達到50歲,或者工作年限滿20年,就可以申請提前退休,離開工作崗位。「彈性退休」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自願」。

教師根據自己的需要自願申請退休,這是比較人性化的,但相應的,很難讓教師人數減少到預期規模,畢竟提前退休意味着經濟待遇大幅減少,沒有多少人會自願申請。

第三種方案:自然消化

這種方案主打「溫和」,它跟前面兩種方案比,最大的好處是「各方情緒都會非常穩定」,因為富餘的教師也可以在學校里干到退休。

自然消化會把產生衝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但短時間內解決不了教師富餘的問題,依然會給財政帶來很大的壓力。另外,教職員工的自然消化,意味着「較長一段時間不進新人或者進很少的人」,這會讓許多高校畢業生失去進入學校教書的機會,於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會變大,教師群體也會逐漸「老齡化」。與此同時,學校教師隊伍的活力會下降,教師群體會出現「代際斷層」現象,並由此衍生出許多問題。

當然,「如何解決教師富餘現象」不是三言兩語能講得清楚的,以上談的也只是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設想,具體情況等到了生源大幅減少的時候再看相關部門出台什麼政策吧。

今日話題:你有什麼好辦法和建議嗎?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軼工坊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