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教孩子五門課程,對我們普通家庭有什麼啟發?


馬斯克專為教自己的孩子和員工孩子開辦了一所未來學校Ad Astra,教他們五門特別的課程:

一是Python 中級(AI/ML,數據科學)

二是心靈、意識與人工智能

三是埃爾維奧的世界

四是動物生物力學

五是微生物與我

乍一看,課程非常複雜,與我們普通家庭沒什麼關係。但是細看他們的課程內容和學習方式,我又發現,在人工智能時代,在課餘時間,父母可以參考他們的一些學習方式和模式、思考主題和方式,給孩子不一樣的啟發。


首先,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

所有的課程,他們最注重的並不是課程本身,而是「思考」。每個課程,他們都刺激孩子不斷思考、不斷論證自己的思考。

比如他們讓孩子思考人工智能有意識嗎?

如果有,人類如何知道呢?

如果沒有,它們能不能創造東西呢?

提出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進行假設——作出論證

這是一個新的學習過程和思考過程,它比結果更重要,更能啟發孩子。


現在有些名小學,也開始了引導孩子深度思考的「情境教學」。父母可以參考這種三步「情景教學」:

[浮雲]一、用影片、故事等向孩子呈現一些科學或者歷史、物理等情境,

[浮雲]二、引導孩子深度思考,將問題拆解,向孩子拋出了三個相關問題,比如,如果展示星球情境後,可以問孩子:

1.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星球呢?

2.如果你去考察這個星球時,有可能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3.除困難外,我們還有什麼被限制的條件?如何發展、建設這些條件?

就這樣通過逐級破解這些關鍵性的問題,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其次,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聯繫地看問題」

萬事萬物都有着緊密的聯繫,如果孩子們一直單獨看問題、一直表面看問題的話,會把很多事物的聯繫割裂開來,比如食物與土壤。

在這個學校里,由於老師鼓勵「聯繫地看問題」,所以孩子們可以對這些事物之間的聯繫有更直觀深刻的感知,比如人腦和意識、微生物與人類等。

對關係的感知可以培養孩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讓他們更容易抓住重點。


無論從《微生物與我》或者《心靈、意識與人工智能》等課程,可以看出學校非常重視孩子的「觀察力」,更看重孩子理清事物之間的聯繫。

比如,微生物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蝙蝠免疫系統與我們不同,這意味着它們可以將危險的病毒傳給我們,以及寄生蟲如何操縱我們思考?


比如,人類和動物的頭腦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

這些主題,讓孩子進行「通過觀察—理清關係」,明白事物之間的本質關係、本質區別,進而明白一些事物的底層邏輯和發展聯繫,以便更透徹地認清問題、解決問題,也讓自己更具想像力和創造力。


第三,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他們都是開放式。

[玫瑰]討論方面的開放式

他們經常進行互動講座和討論的混合模式

「互動講座」類似費曼學習法,就是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用「輸出」倒逼孩子「輸入」。只有孩子對主題了解到一定程度,才能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論證。所以互動講座,是非常好的鍛煉孩子學習能力的方式。


[玫瑰]選題方面的開放式

學校里,學生有機會在話題之間選擇或者建議話題。這給了學生很多「自主性」,他們不是被動接受,而是有自己的選擇權,能深入感興趣的領域思考學習!

[玫瑰]學習成果的開放式

在這裡,孩子的學習成果不全是測試、論文等,而是有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孩子們可以運用所學的生物力學知識,設計定製屬於自己的潛水服。


現在很多研學活動,採用的也是「開放式」學習和成果展。

比如帶領孩子旅行、體驗古鎮等,開放式成果是舉辦座談會、故事會、畫展、設計展等,多方面了解孩子的體驗和想法。

比如帶孩子去科技館後,可以進行親子互動講座,父母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科技相關知識,孩子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然後讓孩子記錄下來。


最後,我們可以學習他們「跨學科」的學習模式

從他們的課程,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沒有單科的課程,比如語言、音樂、體育、繪畫等,而是將數學、科學、工程學、藝術、哲學和倫理學等進行「跨學科」相結合學習。


在國內的學校課程中,跨學科也越來越獲得重視。比如有的學校講究語文和科學的交融學習,引導孩子進行科學主題研究,進行科學閱讀、科學實驗、科學日記、科學手抄報等,在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和科學的學習和運用領域,這是一個跨學科學習的典範。


有人說,馬斯克的學校是在培養精英接班人,我們普通家庭參考有什麼意義?

我覺得,面向未來,孩子們到底應該學什麼?是我們父母都要面對的重大課題。

未來學什麼?答案當然是多種多樣的,馬斯克學校課程僅僅只是其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參考答案而已。我們對這些參考答案保持思考、保持敏感,是父母的使命,也是對孩子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