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劇《獅子王》走進學校,給學生帶來了什麼

文|辛德拉觀世界

編輯|辛德拉觀世界

音樂劇是一門綜合性的綜合藝術形式。

近年來,在國內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全世界各大舞台上,都有音樂劇的身影,他以其豐富的審美性和綜合性,成為世界文化市場上的一顆明珠。

全球首個中文版《獅子干》音樂劇干2016年6月16日上海油十尼樂園盛大開幕日起,在度假區內"油十尼小鎮」上擁有1200座位的「華特迪十尼大劇院開始公演。

它是《獅子王》音樂劇全球的第23個製作版本,而中文也是該劇使用的第9種語言。

從震撼人心的開場到沸騰熱血的大結局,音樂劇《獅子王》全場精彩非凡。憑藉華麗的服裝和造型,演員變身成為草原上的動物角色,而舞台也成了廣袤無垠的非洲大草原。

觀眾隨之融入一個扣人心弦的小獅子歷險中,這頭小獅子必須找到勇氣戰勝自己,邁過艱難和不幸,從而榮登獅王之位。

上演近20年來,《獅子王》音樂劇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

自1997年11月13日在紐約百老匯首演以來,全球已有超過8千5百萬觀眾觀賞了22個不同製作版本的《獅子王》音樂劇,總演出時數已相當於足足132年。

音樂劇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不受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所束縛,這正與中小學藝術教育中所注重的藝術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相吻合,使音樂劇成為實現中小學美育的理想教學載體。

中國的少年兒童達到了近三億七千萬人口,然而伴隨國內二胎政策的開放,中小學兒童藝術教育的需求將更加旺盛。

就當下國內中小學教育趨勢來看,藝術素質教育僅通過單一藝術課程來推廣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將音樂劇這種綜合性的藝術課程帶進中小學課堂,成為了一件值得關注和研究的事情。

音樂劇的發展

當前,隨着文化藝術的發展,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的漸漸提高,中小學音樂劇教育的教育意義被更多人所發現。

中小學音樂劇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創造力,同時幫助孩子們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

中小學音樂劇教育不但順應了多種藝術元素相互融合的趨勢,也滿足了廣大學生的真實需求,這使得中小學音樂劇教學的推廣與傳播越來越有影響力。

歐美國家九成以上中小學都引入了音樂劇教育。

音樂劇不僅有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信心養成,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左右腦平衡發展,幫助孩子們緩解課業壓力。

音樂劇課堂中的「體驗式學習」方式,帶動了美國學校教育向更注重體驗和活動的方向發展。

國內除了高等專業院校近二十年來引進並發展了音樂劇學科以外,普通中小學校園裡,很少能見到音樂劇課程的身影。

地方城市中,有一些中小學,由於對藝術教育的性質、目標缺乏正確認識,用專業藝術教育的要求來組織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活動,沒有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存在嚴重的重名次、重獎牌的功利主義傾向。

這並不符合中小學藝術素質教育的初衷,並且不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

不管是在國外還是中國國內,音樂劇教學都應先從藝術元素的基礎訓練入手,再到綜合性的劇目訓練,以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方式,確保學生紮實穩固地全面提高綜合表演能力和審美水平。

課程不以機械填鴨式,一味的灌輸知識和技能為出發點,而是採用巧妙地溝通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令課堂在充滿輕鬆和自在的氛圍下,學生甚至可以主導課堂的具體內容,教師作為輔助。

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使學生在積極的心態下吸收所學內容,記憶會更加牢固,心智會更加開化,課後會更加主動地練習和思考。

音樂劇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發情感而又給人娛樂的」戲劇表演的作品。

奧斯卡哈默斯坦二世也曾說過:「音樂劇是你所能想到的任何元素。」

的確,一部精彩的音樂劇中,不僅有動聽的音樂,精湛的表演,具有創造性的舞蹈,還有令人沉醉的戲劇情節和光怪陸離的舞台效果。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音樂劇走入中國觀眾的視線,《貓》《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等等經典歐美音樂劇開始在北京上海各大劇場輪番上演。

通過這一場場演出,我們不僅看到了音樂劇巨大的商業價值,還意識到這種新戲劇表現形式背後所蘊含的藝術價值。

一些歌舞劇團嘗試排演音樂劇使音樂劇在國內市場逐漸升溫。

2002年,北京舞蹈學院成立音樂劇系,隨後十幾年裡,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音樂劇相關本科人才培養課程。

近十幾年,國內不僅引進了大量歐美日韓經典熱門音樂劇,還湧現出大量本土優秀原創音樂劇。

但是,不論作品多優秀,如果觀眾不了解,不欣賞,不為音樂劇買單,一切都是枉然。

眾所周知,北上廣一年四季不斷上演着眾多精彩的音樂劇,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真正走進劇場欣賞的人數,一年才不到二十萬人。

這使筆者意識到,如果想要發展音樂劇,一方面是培養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便是培養具有藝術審美情趣的孩子們,使他們成為音樂劇的欣賞者。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中小學生的藝術教育發展,音樂劇已經被納入中小學藝術教材之中,這是中小學藝術課程改革的巨大收穫,音樂劇的推廣,將成為實現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為什麼音樂劇較其他單一科目來說更適合應用於中小學素質教育中呢?

音樂劇《獅子王》進入中小學的意義

音樂劇的特性,與中小學藝術課程所要求的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所吻合。

音樂劇是由跳、唱、表演三者結合的,這種結合在一部劇中,並非平均分配,這三種表演形式的分配,往往非常靈活、廣泛,舞蹈、唱歌、表演三者有時可以突出某一個、偏重某一個,風格隨着情節的推進而不斷變化。

我們通過賞析音樂劇《獅子王》以及其他音樂劇著名片段了解音樂劇的基本特點、採用練習、遊戲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從無意識的表演到有意識的完成個人創作和表演。

利用《獅子王》中分工分區、協調工作、排練演出等有利課堂組織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表演和欣賞能力。

各演職組成員能各行其職、協調有序,在溝通與交流中形成團結協作,共同進步的課堂氛圍。

激發學生對音樂劇劇本、舞台表演、演唱、台詞等的問題意識,通過教師答疑、分區合作、資料查詢等多種方式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不斷思考、相互交流、積極討論的習慣,在探究中提升藝術的審美品味與藝術格調。使《獅子王》的排練劇場成為學生體驗藝術、感悟生活的理想場所。

而且,不管你喜好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在音樂劇中都可能找到用武之地,只要學生參加音樂劇,就可為他們提供一展才華的良好機會。

《獅子王》這一劇中的情節非常適合中學生學習,弘揚正能量,劇中的小辛巴在生活中遇到重大挫折時,沒有被挫折打倒,而是在朋友的幫助下,從壞人手中奪回了自己的王國。

這可以激勵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要輕易向困難低頭,保持樂觀,努力,積極向上的內心,終將戰勝困難。

通過排演音樂劇《獅子王》,不僅讓學生體驗一部音樂劇,享受音樂與表演的魅力,同時在排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協調、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創作思維。

從身心發展角度談,以中學生為例,在兒童與青少年階段,是智商發育的關鍵時期。

音樂學習,舞蹈學習,表演學習都可以分別促進學生不同腦區的發展,可只有音樂劇這一種藝術門類,是可以將三者有機結合,同步訓練的,這對於青少年階段大腦和神經發育有着潛在積極的影響。

音樂劇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

音樂劇的排演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要觀看原版演出視頻,精讀劇本,在這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欣賞經典作品,通過經典作品,讓學生了解其中的經典之處,漸漸建立自己的審美能力

在排練時,學生們會意識到角色中,所扮演的人物與人物所處的環境是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想像和審美創造出來的,這樣還可以在排練中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音樂教育,舞蹈教育,戲劇教育,美術教育,均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從各個角度讓學生感受藝術之美,而音樂劇是將這幾方面有機綜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

有些藝術形式通過視覺來傳遞情感,有些藝術形式通過聽覺觸發想像。音樂劇將多種藝術形式整合在一起,不僅符合青少年的審美取向,還因為豐富的題材和正面的價值觀而影響着青少年。

音樂劇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在最初的課堂中,由於學生大多是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所以,想要讓學生們直接進行排練,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必須要先激發學生的興趣,求知慾。

欣賞《獅子王》,一方面是讓學生對他們即將開始進行的排練有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就是通過經典作品感染學生,學生們對《獅子王》會產生極大的興趣。

同時,也會認為這樣的經典作品是他們所不可能完成的。接下來,每個學生都要發表自己對於改編的意見,展開團體討論。

不同年紀不同班級的學生們可以通過一部音樂劇而相識,在排練過程中,團結在一起,鍛煉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在音樂劇的課堂中,大部分練習和排練都是團體進行的,這樣的團體訓練,可以提高參與者的積極性,增加學生間的親密感,使完全陌生的群體成員通過練習,快速建立社會連結,縮短人際距離。

尤其是在練習中,如果有任何建議和意見,學生會通過一系列視覺,聽覺,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於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腦的發育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音樂劇普及藝術教育正符合中國國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