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培養人才梯隊,方能打造實體經濟「黃浦軍校」

近日,格力電器就旗下直播間「明珠羽童精選」更名為「格力明珠精選」回應稱,「孟羽童已離開,不在公司任職」,表示人員流動很正常,感謝外界關心。

對於孟羽童離開格力電器,公眾和媒體有一些觀點和看法,這也是正常的反應。「吃瓜」之餘,更應看到和思考的是,製造業企業應如何選擇人才培養的戰略和路徑。話題的背後,也是格力電器自主培養人才梯隊、加快人才結構多元化的體現,反映了格力作為製造業「黃埔軍校」,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吸納人才,對於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人才選擇其他機會,不吝寬容與支持。換言之,中國製造業企業不僅要培養越來越多創新型人才,也要鼓勵人才報效社會,為製造業以及更多產業帶來新鮮血液,推動中國實體經濟穩步前行。

據報道,格力電器作為實體製造業的領軍企業,在長期戰略規劃中,自主創新是不變的價值核心。從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傳統家電產品到智能家居、智能裝備、新能源等領域,格力電器一直在積極探索創新之路,不僅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還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不斷追求創新,推出科技驅動下的新產品和品類,滿足消費者對優質產品的需求。

對技術研發高度重視並加大投入,讓中國製造業頭部企業躋身世界級企業。技術創新不可能憑空而生,更需要雄厚的人才資源積澱,以及與市場、科技發展趨勢相匹配的人才建設升級。所以,製造業企業不僅要注重年輕人才的引入,也要注重為之提供完善的職業發展機制。

製造業企業造就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在科技研發上需要完整的平台資源。多年來,格力自建了一大批自主研發機構,目前圍繞新能源環境、智能裝備、冷凍冷藏、洗滌等技術研發方向,建有16個研究院、152 個研究所、1411 個實驗室和5個國家級的科研平台。

抱有遠大志向、投身科技報國事業的年輕人,能夠在與自身專業知識、志趣相符的研究所、實驗室,與志同道合的同事工作,乃至在院士指導下開展更高層次的自主研究。眾多人才的才華揮灑,與企業堅持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一脈相承,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據了解,截止2022 年底,格力電器約有7.2萬名員工,其中有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全國技術能手1人、南粵突出貢獻獎1人和珠海市高層次人才94人、青年優秀人才548人,公司內部評定科技專家948人和技術工人3萬多名。

除了高精尖人才培養,製造業企業還應在高級技術藍領體系化建設上加大發力。今年5月,由廣東省教育廳主管、格力電器依法全額出資創辦的非營利性民辦全日制高職(專科)院校——珠海格力職業學院正式開始招生。該校辦學規模暫定3000人,預計今年9月可開門迎新,首批擬開設製冷與空調技術、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大數據技術、市場營銷、跨境電子商務5個專業,逐步增設模具設計與製造、工業機械人技術、移動商務等12個專業,形成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新商科3大專業群。該校將充分發揮辦學母體珠海格力電器的先天資源優勢,採取「校企一體,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一條立足中國智造業發展趨勢,強化人才知識、技能、實踐能力「三合一」綜合培養的人才發展道路,為中國實體經濟輸送更多藍領人才。

製造業企業面向人才提供廣泛的培訓和發展機會,為員工拓寬職業成長之路。企業自主培養多層次人才梯隊,讓人才紮根企業,深入了解企業,將自身發展規劃與企業創新趨勢融為一體,有助實現個人事業與企業做大做強的雙贏。自成一套的人才培養理念及行動力,為創新型人才最大限度創造發展機遇與空間,是格力電器被稱為家電業「黃埔軍校」的原因。隨着格力電器連續進軍各類藍海產業,讓員工獲得了更多機會和空間來發揮創新能力,越來越多年輕人因此成長於格力,從懵懂青年到科研中堅,將用一個又一個凝聚心血、才智的技術成果,為「中國智造」強基固本,獲得更多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認同。這也是格力去年取得近2000億級全球銷售額、業績穩健上行等一系列成績之外,更令人稱道之處。

就此而言,格力之所以被稱為家電業「黃埔軍校」,正是因為在鼓勵創新和自主培養人才方面走在了行業前列。鼓勵創新可以帶來更多的產品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自主培養人才可以培養更多的人才,為企業發展注入綿延不絕的活力。對人才梯隊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投入,對人才流動的開放與包容,鑄就了企業的人才觀,也讓企業的人才培養成果具有更強的通用性。像格力這樣的企業越多,中國製造業人才基數就會持續擴容,加快從三來一補向產業鏈中高端轉型升級,推動實體經濟行穩致遠。

文/遠山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潘洪其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