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5年被撤銷!盛極一時的專業「不香了」?

近日,教育部發佈《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其中提到

撤銷!5年369個專業

一直以來,高校本科專業調整被視為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晴雨表」。

從具體專業上看,近5年,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成為被撤銷最多的專業,高居榜首,共100所高校撤銷此專業;而曾「紅極一時」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撤銷數量緊隨其後,共97所高校撤銷;此外,服裝與服飾設計(70)、產品設計(66)、信息與計算科學(65)、教育技術學(51)、市場營銷(51)、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49)、廣告學(46)、工業設計(45)和生物技術(40)被撤銷數量也均在40個以上,且這些專業撤銷數量已多年位居前列。

從撤銷專業的學科門類來看,近5年,工學撤銷數量最多,其中工業設計專業撤銷最多;管理學門類撤銷總量位居第二,公共事業管理毫無疑問被撤銷最多;理學藝術學門類撤銷總量皆超400。

撤銷!是消失還是新機遇?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就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其中明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據教育部給出的數據,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深入推進,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總數6.6萬個,較2012年新增1.7萬個、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個專業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專業動態調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進了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頻度足夠高的專業結構改革。

而這一優化改革,早在2021年,國務院在《關於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的通知》中就已提及,要求優化高校學科專業布局,及時減少、撤銷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在2022年年底,教育部發佈的《關於做好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也再次明確,及時淘汰或更新升級已經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科專業

比如近5年撤銷較多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根據《光明日報》報道,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職位需求,2019年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又下降了37%。據悉,該專業從2000年起有增長趨勢,也曾有過最輝煌的時期,但不得不說,一旦人才培養超過了社會需求,曾經的「熱門」也會「涼涼」,而高校考慮到發展需求,紛紛選擇撤銷該專業。

而在中央政府一系列政策指導下,安徽、江西、河南、福建等多個省份出台推進高校進行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進行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對不符合需求的高校學科專業進行裁撤。

2020年12月,河南省3部門聯合出台《關於本科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力爭到2025年,全省高校增設急需新興專業300個左右;現有本科專業數量削減10%左右,停招、撤銷300個左右

2022年7月,江西省政府新聞辦、省教育廳聯合召開江西省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個方案」新聞發佈會。其中在《江西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開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專項行動,通過「新增設置、壓減停撤、交叉融合、改造提升」方式,新增設置一批急需緊缺專業,限制壓縮一批飽和過剩專業,停辦撤銷一批錯位低質專業,交叉融合一批新興特色專業,改造提升一批傳統學科專業,實現專業結構優化調整目標。

無論是教育部還是各省教育廳,不難看出我國對於學科專業改革的堅定決心。但撤銷數量越多的專業,就一定意味着專業差或者即將消失嗎?

答案是非也。雖然高校進行專業動態調整已成常態,但撤銷的專業不代表是「差專業」,也不代表從此一蹶不振,更不代表即將成為過眼雲煙,相反,撤銷是為了不斷進行創新迭代,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比如臨床醫學專業逐漸以五年制、八年製為培養的主流,撤銷七年制專業並不意味着這些高校的臨床醫學專業發展得不好,或不重視這一專業,實際卻是恰恰相反。

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台。儘管近幾年撤銷專業數量只增不減,但新增備案和審批的專業數量仍遠大於撤銷專業數。而無論是新設專業還是撤銷專業,都應該回歸理性,高校應圍繞辦學特色、辦學定位、辦學條件進行專業設置和調整,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來源:綜合自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廳、高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