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楠楠
近年來,煙台大學立足新發展階段,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兩校援建和產教融合、校城融合辦學特色,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持續提升服務國家需求能力,奮力開創高水平大學建設新局面。
主動聚焦重大需求
書寫以貢獻促發展的奮進旋律
把「以服務國家、省市重大戰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使命」納入學校「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堅定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初心不動搖,堅持改革創新發展不停步。出台《煙台大學「強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煙台大學「三個走在前」落實方案》,確立「堅持貢獻導向,強化服務需求,開放合作」的建設思路,將校地共建高端科研創新平台,聚焦重大戰略提升科研項目申報和成果產出等內容列為具體落實措施,以實際行動自覺擔負起「走在前、開新局」的光榮使命。
牢牢抓住「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重大工程實施的歷史機遇,不斷明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思路舉措,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及時出台《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構建了全面覆蓋、全員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確保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充分發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援建的獨特優勢,主動當好橋樑紐帶,做好溝通協調,積極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助力山東省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分別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從戰略高度將兩校援建機制轉化為服務山東省重大戰略的生動實踐,書寫了以貢獻促發展的奮進旋律。
優化學科結構布局
打造基礎科學與應用研究引擎
堅持「突出優勢特色,凝練領域方向,優化結構布局,注重內涵發展」的方針,不斷提高學科專業布局與國家、省市重大戰略和「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煙台市「9+N」製造業集聚培育工程的契合度。編製《煙台大學高水平學科建設方案》,將學校省高水平優勢特色學科列為重點建設學科,將化學工程與技術等學科列為扶持儲備學科,構建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重點突出、梯次分明的「雁陣式」學科專業發展體系。
建立應用型跨學科研究組織和平台,成立了獨立院制的「精準材料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學科集群式發展平台。在重大新葯發現、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跨學科領域形成具有較強發展活力、創新能力的優勢學科群,產出了以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注射用利培酮緩釋微球為代表的高水平研發成果。在黃河流域近海水環境與水生態修復等方面形成優勢學科方向。產出了以用於大國重器「藍鯨1號」的支撐樁腿熱壓裝備與工藝技術、「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升級版項目、海洋高端裝備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台等為代表的高水平研發成果。
在省內高校率先出台《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深入實施包括學科建設突破工程在內的高質量發展9項工程和學科機制優化等3個計劃,與高水平學科建設方案相輔相成,強化數學、應用物理學等基礎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為國家、省市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着力加強科研創新
拓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堅持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全力建設一批產教融合高端科研創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持續加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力度,做實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學校獲批省專利技術轉移轉化專項計劃試點單位、省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單位,建有煙台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積極調動科研人員從事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技術服務的積極性。作為七所省屬高校之一,獲批首批「山東省基礎科學研究中心(藥學)」。山東省新能源汽車電驅技術創新中心獲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學校榮獲「煙台市十大科技創新領軍單位」「煙台發展突出貢獻單位」。
主動對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航天科工513所等大院大所,威海臨港開發區等國家級產業園區,共建「高端裝備製造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創新中心」等14個校地校企產教融合科研合作創新平台。與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煙台大學開發區科教園區,布局化學化工、生物食品、海洋科學、機械工程等學科群,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高地、人才高地、智庫高地、成果轉化高地。
近年來,通過項目驅動、組織帶動、學科聯動,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圍繞「卡脖子」難題,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阻燃、耐黃變、低霧化牛皮汽車坐墊革製備工藝」等6件汽車革發明專利,突破了汽車革關鍵技術瓶頸,將汽車革國產化市場佔有率提高到將近三分之一。注射用利培酮緩釋微球製劑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解決了中國高端製劑(微球)關鍵輔料完全受制於國外的「卡脖子」難題。專利成果「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劑分離丁烷與丁烯的方法」,在「碳四分離」成套工藝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榮獲中國專利金獎,為39家大型化工企業增加產值50多億元。「基於海洋高端裝備的大數據與智能製造技術服務平台」,獲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項目,全面賦能海洋經濟產業鏈向下游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