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貞
隨着高職院校生源類型和結構日趨多元化,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分類精準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國家級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近年來緊跟職業教育發展步伐,高度重視教育教學信息化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與實踐基於大數據的「分類培養、精準施教」育人模式,契合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提出的「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高素質、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如今,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分類培養、精準施教」育人品牌更加響亮,教育信息化賦能高質量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愈加鮮明。學校正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分類精準培養,着力打造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技能培訓高地、創新創業高地、社會服務高地,向著全國高水平職業院校目標邁進。
破題
問題牽引,理念先行
剛入學時,學生王翠英因為所學專業與興趣不符,一度感到迷茫、失落,找不到人生方向。
像王翠英一樣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不在少數。一份調查報告顯示,6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需要職業生涯規劃,同時,53%的人認為沒有足夠的能力自行規劃。
這些年,儘管不少高職院校重視學生職業發展,在學生入學之初就通過開設課程、專題講座、教師指導等形式,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但多數院校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造成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對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等沒有全面的科學理性認知,對報考的學校、專業、學習資源、師資水平及就業狀況等信息掌握不夠充分,院校專業選擇填報存在望文生義、跟風等現象。
而隨着高職院校錄取方式的不斷革新和生源類型的不斷豐富,傳統單一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滿足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產業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這主要表現在:
高職院校生源組成多元。由於高職院校招生制度改革,生源變得多層次和多元化,有高中生源、中專生源、技校生源、「3+2」五年制生源等。特別是2019年教育部《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出要擴招100萬高職學生,其中包括了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這使得高職院校的生源情況更加複雜。
「人職不匹配」現象突出。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所學相比企業所需有所滯後,是一個相對普遍的問題。特別是在當前新業態、新經濟、新職業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不少學生對企業的真實需求不夠了解。由於高校獲取職業人才需求、崗位能力要求等數據途徑有限,人才供需信息不能互聯互通,導致培養目標的制定與實際職位能力要求存有偏差。另外,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評價與診改體系還不完善,缺乏人才培養過程和跟蹤大數據的支撐。
學生個人職業傾向不同。根據生源家庭背景和個人興趣愛好的不同,同一專業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就業訴求也不盡相同,如技術技能型、管理型、創業型等不同類型人才發展方向,或升本考研等。
面對如此差異化的生源基礎和個性化需求,如何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招生錄取、專業教育、就業擇業等全過程,對不同基礎、不同興趣、不同訴求的高職學生有針對性地實施個性化精準培養,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環境,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緊迫問題。
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需要職業院校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發揮生涯規劃的「導航」作用,幫助廣大學生認識自我、提升自我。
大數據技術的誕生,為有效解決教育過程數據搜集困難、分析技術效率不高、信息反饋不及時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因此,以人職匹配理論為指導,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對高職學生實施分類精準個性化培養,不僅對實現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就業品質、促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對實現產業人才的精準供給,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探索
需求導向,科學分類
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到高職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構建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近年來,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基於大數據探索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分類個性化精準培養和教育,創建了「一平台三系統」,對學生進行科學分類。
——創建人職匹配大數據分析平台。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階段,依據構建的「學生—專業—能力—職位—職業」匹配分析模型,設計學生成長畫像、職業需求分析等功能模塊,形成支撐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的人職大數據和匹配分析大數據平台。
——開發「職業性向測評」系統。依託智慧校園平台自動抓取學生的基本信息、學干鍛煉、興趣愛好、社交實踐等多維度信息,形成學生職業性向大數據倉庫。通過對學生測評畫像和綜合分析,輸出《學生專業與職業性向評估報告》,輔助指導學生志願報考和職業方向選擇。
——開發「成長畫像學習導航」系統。整合學校專業課程教學,以及各類專班、工作室(坊)、名師引領團隊等教育數據,為學生能力分析畫像、專業教學診改等提供數據。
——開發「智慧化精準就業」系統。通過對學生意向崗位、專業能力、技能特長、性格特質等進行綜合分析,為學生推薦匹配度更高的就業職位。
建立平台、系統後,如何分類培養?全校學生分類分兩次進行。第一次為新生入校時,學生依據大數據測試平台對職位類別、能力等數據分析反饋結果,並依據對個人測評結果出具的《學生專業與職業性向評估報告》,自主提出申請選擇適配的專業。第二次為第一學期結束後,學生經過一學期的專業課程學習與實踐,對職位類別、職位和能力有了新的認識,根據大數據分析平台對個人測評結果出具的《學生就業意向與學習導航報告》,結合個人職業興趣、愛好潛質、適合職位等,清晰認識自己的職業目標,再次提出申請重新選擇適配的專業類別和職業發展方向。學校按照學生選擇的專業方向、就業意向、職位類別等,參考學生的分析報告結果和個人意願,對學生進行科學分類。
值得一提的是,「分類培養」並不是給學生貼標籤,生涯規劃也不是一成不變。相反,基於大數據的職業測評貫穿學生整個求學階段,甚至包括就業任職階段。在此過程中,學校會多次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就業意向及感受進行追蹤回訪、合理評估,並適時作出規劃調整,以真正達到科學育人的培養目標。
入學時被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錄取的學生王翠英就是科學分類的受益者。通過學校組織的學生專業與職業性向測評,她意識到所學專業並不適合自己,而會計專業在她「適合度最高的10種專業」中排首位。經過一個學期的慎重考慮,她決定轉到會計專業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大大提高,並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了初級會計職稱資格考試。
學校提供的職業測評和就業指導課,讓王翠英這樣的學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職業目標,不再「茫然」「盲目」「忙亂」。按照職業規劃朝契合興趣的方向去努力,也會提升自己對未來工作的滿意度,更容易實現自我價值。
實踐
分類分階,精準施教
科學分類是為了更好地精準施教。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大數據對全校現有52個專業的學生逐一分類後,圍繞職業崗位需求和學生職業適應性,在學生現有專業的基礎上,選擇有管理、營銷、創新和創業意向的學生,創建「專業+管理」「專業+營銷」「專業+創新」和「專業+創業」的精準施教模式,創設「普育—培育—選育—精育—長育」分階育人場景。
「專業+管理」人才培養。學校依託企業管理研究中心和與蘋果公司共同制定的「雛鷹計劃」人才培養方案,組建「雛鷹計劃」特色專班,創建校內培養、企業實踐和獨立工作等漸進式「專業+管理」人才培養平台。學生在學習校企定製開發的應用管理類課程基礎上,通過企業實踐和頂崗實習成長為企業管理人才。「雛鷹計劃」為富士康科技集團培育了一批優秀管理人才。數控設備應用與維修專業學生王林河僅用兩年時間就摘得企業「量產功勛」最高榮譽,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王宇翔、孫佳豪、張國奧、李廣輝等已成為部門線長或管理儲備人員。
「專業+營銷」人才培養。學校依託現代營銷中心和「大能手創客實訓中心」校內實訓基地,藉助學校第二課堂和選修課的形式,為有營銷興趣與特長的學生組建「匠心築夢·卓越計劃」特色專班,創建「專業+營銷」培養平台,引導學生學習完成第三方提供的真實案例、項目及任務,破解技術難題。2020屆畢業生趙天旭入校時被電梯工程技術專業錄取,卻「常常因找不到學習興趣而苦惱」,後經學校的「學生專業與職業匹配測評」,發現市場營銷專業最適合自己,隨即轉到市場營銷專業學習,畢業後進入河南一家有名的建築工程公司任職,現已成為採購部部長。
「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學校依託創新研究中心,省級、市級和校級科技創新平台,以及科研人員承擔的科研項目、科技發明活動等,創建「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平台,為有科學愛好、創新素養、創新意識的學生,提供創新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本專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意識。通過「專業+創新」人才培養平台,先後培育出「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金獎和「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賽金獎。
「專業+創業」人才培養。學校依託創業研究中心和校政研企四方共建的中國·中原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成立「創意小組—創客工坊—專業群創業中心」,整合學校創業教育、創客空間等資源,打造創業實踐場景,創建「專業+創業」人才培養平台,為創業意願強烈、想法成熟、能力突出的學生,開辦「創業專業實驗班」,培養創業精英人才。2018年以來,陳繼文、張文博、任志遠等創業學生,依託學校孵化的創業項目,先後成功註冊企業,其中,河南趕小集電商有限公司兩年營業額超過1.2億元。
為進一步檢驗基於大數據的「分類培養、精準施教」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又創建基於大數據的質量診斷平台,收集挖掘學生在校學習、求職擇業以及工作期、職業期和事業期發展大數據,對學生髮展的關鍵點進行重點監測診斷,檢驗分類是否科學,施教是否精準,形成學生髮展綜合評價報告,並提出改進意見,提升人才分類培養、精準施教的科學性和適用性。
成效
人人出彩,示範引領
多年來,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達98%以上,用人單位滿意率達93%,學生在500強企業就業人數持續上升,「雛鷹計劃」優秀畢業生被蘋果公司評為「造就未來的領導者」。
畢業生的路越來越寬,越來越好走,根本原因是近年來學校實施「教育數字化」工程,依託信息化技術開展「三教」改革,大力推進「教師護路、教材築路、教法引路」,深耕內涵建設,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加精準快速適應崗位,越來越受用人單位歡迎。
「賦能」教師——為學生成長護路。為充分適應「移物雲大智」時代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革命性影響,學校通過強化數字素養培訓、開展信息素養和教學能力評比等方式,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團隊建設。
「強化數字素養培訓」。學校採用「走出去」接受專項培訓和「請進來」開展專題講座相結合的方式,着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數字化發展視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方式運用能力,學習掌握行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中使用的最新技術和組織運營方式並融入課堂教學中。
「開展信息素養和教學能力評比」。學校採用「以賽促教」的方式,組織參加各級各類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評比活動,引導和鼓勵廣大教師充分交流信息化教學經驗,評選和推廣先進典型,強化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智慧教學場景和數字化資源的考核力度,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信息化素養和教學能力。近年來,在全國高職院校信息素養大賽中,教師獲國家級3等獎1項,省級2等獎3項、3等獎3項;教學團隊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比賽)中獲國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9項。
「革新」教材——為學生學習築路。為解決教材老化、脫離實際、不好用、不實用的問題,學校結合「互聯網+」發展趨勢,從「高、深、廣、新」四個方面入手,大膽實踐,開發使用了一批實用易學的對路教材。實行「校—院—企」聯合模式進行教材建設,及時納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開發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視聽教材、實物教材、場景教材、雲教材等。
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以教材線下教學為主,各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專業教學資源庫及通識課教學平台等線上教學為輔的教學內容和資源體系。學校現建有省級以上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0門、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1個,同時入選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資源50強高校。學校入選國家規劃教材2項、省級規劃教材27項,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1項、省級教材建設獎7項。
「激活」教法——為學生成才引路。學校積極對接省「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把「學精湛技術、拿資格證書、擇理想職業」作為教學理念。據統計,近年來,學生通過學習培訓取得各種資格證書的比例達90%,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認定12.6萬人次,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一種或幾種執業職格證書的比例已佔70%以上。在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中發揮了主力軍、主陣地作用。
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銜接,「課堂像車間,作業像作品」。運用「講—演—練—評」教學法,廣泛採用任務式、單元式、項目式、情境式教學,學生以作品的形式完成教學單元。學校建成了校內外近千個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實訓教學學時比例達到總教學學時的65%以上。學校建有「河職雲課堂」課程教學平台,30多間智慧教室或精品智慧教室和100餘間智慧實訓室,形成了豐富、實用的智慧教學場景和平台。
為實現信息化教學,學校建設100多個虛擬仿真平台,極大提高了學生實訓課的課堂體驗。如現代信息技術學院打造的「XR端午數字文化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把線下場館搬到線上,遊客戴上VR頭盔遊覽時,不僅場景效果和現實完全一樣,而且還做出了屈原形象,遊客可以和他交流互動。直觀生動的場景、有趣的交互遊戲、跨時空的離線功能,比線下場館的體驗更佳。2021年,學校獲批國家級職業教育示範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
風正海闊千帆競,百尺竿頭再攀登。站在新的起點上,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將繼續探索教育信息化賦能高質量人才培養新模式,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為實現「兩個確保」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