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蘭州市被列入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圍繞「城市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為」目標,蘭州市全面實施青年成長、青年友好、青年有為、青年有愛、青年活力「五大行動」。在此指引下,一幅幅青年在黃河之濱築夢、追夢、圓夢的生動圖景正徐徐展開。
校地融合共建為青年學子成長提供基礎保障
整合人文社科智力資源,打造文化旅遊創意設計聚集區;結合高校學科優勢,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研發聚集區;聯動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各類科技專業園區和眾創空間;協調街道社區和駐區單位,成立大學生社會服務實踐基地……作為蘭州的科教區,安寧區用「校地融合共建」為轄區內14所大中專院校、12萬青年學子的成長打造出基礎保障。
每年寒暑假,團安寧區委都會充分發揮縣級團委「生源地」優勢,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平台,賦能青年成長。「在幸福里社區實踐時,我學到了很多本領,明顯感覺自己的能力不斷提升。」甘肅農業大學大四學生馬婷鈺說,利用假期,她報名參加了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實習經驗,會為我的求職簡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畢業之後我會留在蘭州,與這座活力之城雙向奔赴。」
從6月開始,共青團蘭州市委聯合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蘭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單位舉辦了多場以「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為主題的線上直播帶崗活動,對接各方資源,協調178家重點企業提供近2000個崗位。9月19日,連續4天服務蘭州青年就業創業的夜市招聘會直播帶崗活動啟幕,開啟4個專場,發佈崗位794個。「足不出戶就找到了心儀工作。我終於能在蘭州立業了!」完成簽約後,00後大學生周鵬笑着說道,就業這塊「大石頭」終於在他的心中落了地。
「蘭州有61.22萬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中堅力量,更是建設青春蘭州的生力軍,吸引他們留在蘭州、融入城市,就需要我們不遺餘力地營造引才用才育才的最佳環境,優化對青年友好的城市工作、生活、社交環境,提升青年在城市發展中的歸屬感、獲得感與幸福感,讓他們發自內心地熱愛蘭州、留在蘭州、建設蘭州、共享蘭州。而這也是『青年友好』行動的關鍵要義。」共青團蘭州市委書記武永強說。「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金秋招聘月」「新春招聘會」「大中城市聯合高校畢業生蘭州市直播帶崗」……蘭州市持續搭建供需平台,用高質量的就業服務築巢引「鳳」來。此外,還不斷加快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建設,推進「萃英社區」和「拎包入住」人才公寓項目,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居住條件,讓青年真心叫好,擁有可期許的未來。
位於城關區的蘭州科技創新園作為全市青年雲集的科技創新孵化基地,每年都吸引大量優秀應屆畢業生在此就業創業、紮根蘭州。今年畢業於甘肅政法大學的張婧婧就如願在園區內的網易(蘭州)聯合創新中心找到了心儀的設計工作,除了她之外,還有許許多多青年學子加入這裡,啟航人生新旅途。榆中青年裴發鑫則是多年來蘭州不斷引導外出青年學子返鄉創業的見證者。在蘭州市出台的小微企業扶持計劃、大學生創業貸款、SIYB創業培訓計劃等利好政策的幫助下,他通郵路、架平台,致力於縣域電子商務、農業供應鏈等業務,持續帶動周圍農民增收致富。「政策福利讓我們這些青年創業者更能放開手腳在農村有所作為。」裴發新說,今後,他還會持續奮鬥助力鄉村振興。
積極融入社會,奉獻青春力量
投身志願服務、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加入青少年社工隊伍,隨着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蘭州青年將自身成長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相合為一,將積極融入社會、奉獻青春力量作為圓夢「引擎」。「積极參与社會治理是成為有愛青年的路徑之一。我們動員全市6696個團組織和11556名團幹部走出去、沉下來,深入現場服務青年,統籌青年力量,激發青年創新熱情和創新動力。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願意參與社區事務,為蘭州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作出貢獻。」共青團蘭州市委副書記李靈說。
在今年7月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就有16758人次的青年志願者分佈在全市110個社區,服務群眾近30萬次,其中來自全國803所高校的2092名返鄉大學生在培訓完畢後衝鋒在前,為守護蘭州平安貢獻青春力量。「不斷湧入基層的青年正給社區治理注入鮮活力量,他們以熱忱構築起充滿愛意的蘭州。」暢家巷社區黨委書記徐慧說。
換位青年視角看城市發展,尊重青年成長規律、照顧青年時代特點,才能為青年打造「活力之城」。建設一批青年公園、文旅綜合體,打造城市「青年休閑環」;以15分鐘精緻生活圈布局「青年之家」,引導國際文化體育活動落戶;加強青年婚戀交友服務,緩解青年雙職工家庭子女「看護」難題……透過青年關注點,蘭州市不斷設計政策、豐富場景、構建平台,一項項措施讓青年們歡欣雀躍,也使城市活力奔涌而出。「青年是城市的活力源泉,有青年的城市才有活力。蘭州市上下合力共築青年發展型城市,以『五大行動』保障青年在蘭州安身、安心、安業,這讓我深感振奮。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青年學子在這裡相遇,攜手並肩共創蘭州輝煌。」張婧婧說。(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