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生就業難被忽視,眼高手低工資難過5000,預期薪酬達成率極低

本科生就業難,研究生就業要比本科生就業具有非常大的優勢,於是現在我們看到了研究生考試人數暴增,上岸比例低了很多。但是關注者的目光大多都在本科學生身上,而忽略了另外一個群體,這就是專科生。

2022年是高職(專科)院校擴招的第3年,專科生累計擴招高達410多萬,日前,某網站面向專科生調研,從學生和畢業生的求職訴求、職業發展、薪資待遇等進行了解,專科生的就業形勢到底如何。

果然,結果顯示:超6成專科生實際薪資達不到5000元,調查對象僅有近三成達到了5000~8000元的薪資區間,月薪超過1萬元的專科生低於5%,事業編製崗、國企成一半以上專科生的就業選擇。

在該調查結果中還顯示:有三成以上的學生選擇專升本繼續求學,爭取打破結構性不匹配的桎梏,力求更多的競爭機會;六成學生選擇直接就業,在就業方向上傾向於計算機相關方向,緊隨其後的是消費電子和電氣專業。

而且我個人認為實際上專科生的薪資達不到5000的不止六成,因為很多專科生根本就不往那些網站上參加調研,而是直接進入就業,每天忙的要命,哪有時間參與網站的調查。

我所在的河北四線城市,剛剛入職的專科生的收入一般都在2500-3000,而本科生的也很難超過4000。同時這還不排除工作中被日常中扣除的各種收入。

在這個報告中還稱:專科生的預期薪酬達成率低,仔細想,這話的意思就是專科生眼高手低,希望的薪酬過高而招人的單位又不提供這麼高的薪酬。實話實說,我3月份前所在的河北,和現在所在的山東,三四線城市裡剛入職的專科生的收入過3000的少之又少。企業一句話,你又沒有經驗,又沒有學歷憑什麼給你開超過3000,摸爬滾打個幾年再說提高工資的事情。

打個簡單的比方,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預期薪酬都是8000,結果那肯定是專科生達成率低了。

再講個真實案例,有朋友告訴我,他前段時間跳槽去了河北邢台的某電商公司做攝像,因為他是省台出去的,當時要的月薪是1.5萬,後來,這家電商給他開了1.2萬底薪,至於有沒有提成,要看他乾的效果。他想了想還是過去了。結果他剛去沒多久,一個也做攝像的小孩就離職了。因為剛去他也沒問具體的情況,離職反正是公司里常有的事情。

等跟同事熟識了。他才知道這個孩子就是月薪3000,離職是跳槽去了隔壁的電商公司,因為那邊給他開了3500元一個月。得知這個,他唏噓了很久。老闆給他開的底薪跟這個孩子的底薪差了4倍。區別就在於他是省台干過10年,而且老闆是打算讓他整合這個攝影部門的。說白了就是又能幹活未來也能幹管理。而這個孩子就是新聞系的專科畢業。老闆眼裡這個孩子就值這麼多錢。

復旦專家姚凱表示:專科生薪資低與社會上存在學歷歧視有關係,用人單位普遍重視第1學歷,國企和事業單位應該優先打破該門檻,為專科生提供夠多的就業機會。但是談何容易。

現在,在專科生眼中也普遍認為:用人單位歧視專科學歷、實習期限較短、內卷嚴重是造成求職不穩定和薪資低的主要三個原因。在找工作時,往往還會考量企業的整體薪資、通勤時長、加班多少和晉陞通道等多種問題。

還有同學表示:所學專業和實際就業不兼容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社會就業機會有很多,但適合自己的沒有多少。這一窘境對於三四線城市的專科生來說尤為明顯,因為小城市就業機會更少,僅有兩成專科生的求職意願不傾向於靈活就業,這就意味着人才內卷下留給專科生的穩定工作少的可憐。

雖然現在為了支持職業教育,不斷增強高職院校的競爭力,甚至組建超過1500個職教聯盟,力圖通過知名企業和學校合作進行產教融合,但是這些都需要時間和推廣的磨痕。很多專科生在頻頻面試失敗後,要麼在家啃老。要麼退而求其次選擇企業行政文員新媒體運營文員甚至是銷售員等不要求專業限制的崗位。

就業形勢之下,留給專科生的道路不是沒有,更主要的還是需要學校求變,在專業上跟本科生、研究生區分開,如果專業重合,教授內容重合,那用人單位為何不用本科生、研究生非要用專科生呢?

而確實,目前大多技術型專科學生的出路只能是工廠,但工廠的薪資待遇和晉陞通道不足以吸引真正有技術的人才,想要完全解決專科生就業問題,靠全部甩給工廠並不現實。

給專科生們一個建議,未來發展的好壞,學歷是敲門磚不假,但是老闆們看重的還是績效和員工創造的價值的能力。

用銷售的話講,銷售冠就是厲害,即便銷售冠是專科生,哪怕是小學生,能賣出更多的貨,老闆就不怕給他高提成。

能夠為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老闆賺到更多的錢,你自然能夠拿到更多,反之你創造不了太多價值,即便你剛開始是博士生入職,照樣老闆會覺得你不值這個錢,照樣會把你掃地出門。

圖源互聯網,侵刪。和你一起看教育趣聞,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學科知識

期待您的關注、分享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