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此詩,小學生家長想撕書,老師:不識貨,傳了2000多年的經典

作為一個一線語文老師,每年暑假前,筆者都有一個重要任務:給孩子們推薦課外書。今年,我推薦的仍然是:《詩經》。

作為古代《六經》及《五經》之一,《詩經》自問世之日開始就備受推崇。同時,因其內容豐富,涵蓋了天象、地貌、民俗等方方面面,它也成為了一部我們了解古代生活萬象的「百科全書」。再加上作品中極強的文學價值,使其成為了近些年來最火的傳統教育書籍。


因此,我認為:就算如今的任何教科書都有可能出問題,《詩經》肯定沒問題。我推薦它,家長們應該是找不到任何不滿之處的!

誰知,我還是太天真了。近日,就有一位家長拿着一本《詩經》找到我,他表示:「別的不說,就看到這一首,我就想撕書了!」 聽到他這樣說,我硬是嚇了一大跳,難道還真讓他挑出什麼刺來?

讓他發這麼大火的詩,到底長什麼樣子呢?我們來看看:

《鄭風·豐》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將兮。

衣錦褧衣,裳錦褧裳。叔兮伯兮,駕予與行。

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詩確實是首好詩,至於什麼意思,筆者用大白話給大家大概翻譯一下。

第一節:你長得好標緻啊,當初你在巷子里等我,我沒跟你走,我現在好後悔;

第二節:你的身材好好呀,當年你在堂屋裡等我,我也沒跟你走,我現在好後悔;

第三節:如今我已經穿好了嫁衣,我穿上了錦緞,外面還罩了一件很漂亮的小衫,只等着你駕着車來娶我;

第四節的意思,與第3節差不多,屬於重章疊句式。

從字面意思,我們不難理解此詩的寫作背景:一個美麗的姑娘,被一位長得不錯的小夥子追求了許久。人家又是在巷口等她,又是在堂屋裡求娶她,她都沒有跟對方走。但最後人家走了,她卻又後悔了,於是用這樣一首詩表達自己想跟他走的決心。


那麼,這位家長為何會覺得此詩不適合他家孩子讀呢?原因有兩個:

一來,這位孩子的爸爸對自己女兒管得比較嚴。他認為,此詩說到底就是一首想私奔的作品。女子因禮教等問題,原本不能跟對方走,作為父親他認為不走才是對的。

二來,這位孩子的爸爸對孩子的愛情觀,想得還是比較多的。他認為詩中強調了男子的「豐」、「昌」,其實都是外表,一個是表示男子長相標緻,一個是表示男子身材好。如果女兒學了這樣的作品,也像詩里的姑娘這般「花痴」,這是他作為父親不能接受的。

其實,筆者非常理解這位父親的無奈。現在的孩子都不太好管,作為一個父親,他擔心這種熾熱的愛情作品會對女兒產生不好的影響,這種想法太正常了。不過,理解歸理解,我還是想對這位家長說上一句:真的別不識貨,這是流傳了2000多年的經典。我個人認為,家長們並不需要對這樣的作品有太多顧慮:


首先,從文學性來說,它真的很經典。

《詩經》總共就那麼300多首,流傳了2000多年,期間歷經了那麼多朝代,那麼多的文學家、教育家,都不曾對它有過增減。為何?既是因為這300多首作品,能原汁原味地展現那個時代人們的社會觀、愛情觀等;更是因為它們從文學性上說,真的很經典。

此詩文學特點很鮮明:直抒胸臆、酣暢淋漓。全詩就這麼廖廖幾句,就完成了對一個痴情女,一個美好男子的人物塑造。人物的語言、形象、心理活動的方方面面,都刻畫到位了。能用這麼少的篇幅,做到這一點的,除了漢字,除了《詩經》,很難再找到其它。

其次,現在有些家長的擔心,真的有些「過猶不及」了。

害怕孩子們讀愛情詩詞,那是不是連牛郎織女的故事,都不能講了?

害怕孩子們無法樹立健康的愛情觀,所以《孔雀東南飛》也不學了,因為怕孩子會殉情?

說《將進酒》傳遞了不良的價值觀,認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是敗家,所以不讓讀?

害怕孩子會違反交通規則,所以朱自清的《背影》也該從課本里刪除?


諸如此類的擔心,到底還要糾結到幾時?如果真的拿着放大鏡來看這些作品,哪怕是李白杜甫的千古名作,也一樣會被找到所謂的問題。

對此事,筆者個人的觀點是:希望大家能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信心,其實他們並不是那麼容易被影響的。作品有問題當然需要拿出來討論,但如果犯了強迫症,那咱們的孩子就真的什麼都不用學了。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