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了兩個專業
2011年高考一結束,我的心就早已飛去了千里之外,我迫不及待地想離開家鄉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志願也無一例外都填到了省外,最後被離家1500多公里的西南大學園林專業錄取。
很多同學可能不熟悉園林設計專業,說實話,剛上大學的我也一樣。我對學什麼專業沒有太多想法,填志願時是憑感覺選的。看到課程表上的專業課,病蟲害、草坪學、園林設計……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看就一頭霧水。
更讓我措不及防的是,繪畫是我們專業的必修課,而我完全沒有繪畫基礎,素描、水彩、鋼筆畫……甚至要從執筆學起。那時候我們的畫室在七樓,沒有電梯,為了節約時間來練習,我和幾個同學常常累了就直接在畫室鋪幾張報紙睡覺,有時候一呆就是好幾天。
大一臨摹的鋼筆畫
雖然成績還過得去,但其實我對這個專業一直提不起熱情,未來也不打算從事設計方面的工作,所以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大一大二成績幾乎都是及格分飄過。後來,有些不點名的課,我能逃就逃(大家不要學我)。
曾經我以為大學生活就是像電影里一樣,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些自己喜歡的事。但是導演也許忘了,大學還要上不喜歡的課,還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
到了大三,身邊很多同學都已確定了下一步的方向,考研、實習、考公……而我仍然躊躇不決。「學生」這個角色彷彿快走到了盡頭,再往前幾步,就要置身呼嘯的社會,我卻還是心不在焉。
「難道我的學生時代註定以遺憾收場嗎?」我不止一遍地問自己。
「實在不喜歡專業,就學點別的喜歡的東西吧。」我不止一遍地勸自己。
於是,我從大三第一學期開始修英語第二專業,也當是為將來就業做些準備。第二專業有兩年半的課程,按理說大二下學期就應該開始了,為了不耽誤畢業,我申請了在兩年內修完全部課程。同時我也不再逃避本專業的課程,於是一周七天幾乎都是滿課,除了上課,其餘的時間也都在圖書館裏度過,同學都說我像是變了個人。
我還重新開始在扇貝練習閱讀和聽力,至今依然會每天讀幾章原版書,已經在讀完了80多本。寒假在家無事,我就瘋狂地練習精聽,最多的時候一天差不多聽了500句。這大概是我堅持得最久的一件事了。
在扇貝讀完的書
大四畢業之際,我提前修完了第二專業的課程,通過了專四和專八,還獲得了英語專業「優秀畢業生」的稱號,後兩年本專業的成績也突飛猛進,雖然沒有大佬那麼優秀,但大多也都能考八九十分。
在不斷的試錯中找尋答案
2015年畢業後,我和好朋友約好一起到蘇州工作,形形色色的崗位看得我暈頭轉向,想找份合適的工作彷彿大海撈針。想到英語算是自己的強項,還修了第二專業,我決定先找一份英語相關的工作嘗試一下。
幾番面試後,我去了一家遊戲公司做海外運營,初期主要工作是通過體驗遊戲為國外玩家配置禮包。一年過去了,工作上早已能獨當一面,可是也到了瓶頸期,晉陞機會不大,再加上經常需要倒時差,生活的不規律讓我苦不堪言,最終我選擇了離職。
後來我又去了杭州,做過社群運營、做過PBL項目式教學……輾轉換了幾份工作,可總也沒跳出這個圈子,感受不到自己的進步,而公司里的各種內部競爭也讓我疲於應付。可能很多人覺得我沒有常性,確實,那幾年我一直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甚至忙得沒有時間思考,只能通過不斷地試錯來尋找答案。
2019年,偶然一次和同事聊天,他和我說了在新西蘭打工旅行的經歷,我聽了後心動不已。「既然在這裡過得太累,不然我也出去走一走,來一場屬於自己的旅行?」我想趁着間隔年,慢下來,給自己一個思考和休息的機會。
決定之後,我就開始準備雅思和申請材料。幸虧工作以來英語一直沒落下,我只準備了一周的時間,首考7分。等到四月簽證下來,我就出發了。
我去的是澳大利亞,在那一年裡,我都是打一段時間的零工,攢夠了錢就接着去旅行。做什麼工作我也不太挑,重在體驗。我為一對老夫婦做過兩周的農活,然後去了昆士蘭州,在鮑恩這個海港小鎮的農場里摘過一個月的番茄……我去了悉尼、墨爾本、黃金海岸……沒有刻意的攻略行程,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隨遇而安,感受最真實的人文風情,突然想去哪個地方了便轉身離開。
在農場摘番茄
我也遇到過許多和我一樣出來打工旅行的夥伴,白天我們一起幹活,晚上去海邊散步,聊天,開party。雖然我們背景不同,從前的境遇各異,但是並不妨礙大家平等地相處,一起走一段,然後相互告別各自迎接下一段旅程。
在悉尼
有人問我,這段打工旅行的經歷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幫助嗎?很遺憾,可能的確沒有太大幫助,但是在出發之前,我就對自己說過不要抱着功利的目的,就當是體驗另一種生活。這一年,我確實慢慢變得從容,擁有了一段千金不換的回憶,也真正明白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可能這也是我後來來到雲南參加扶貧工作的原因之一。
加入農業扶貧隊伍
2020年一月初回國之後,我認真而慎重地考慮過下一步的打算。我不想再和從前一樣,困在鋼筋叢林的格子間里,日復一日,卻收穫不了成就感,我想試試「朝九晚五」之外的可能性。
這時我想到在去澳洲之前,我曾在雲南的一位同學家玩過一陣子,她跟隨她父親在家鄉當地做農業扶貧的工作。或許,這是一次嘗試的機會。
於是在三月份我就來到了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般人聽聞雲南,便會想到大理蒼山洱海,麗江古城小鎮,卻很少來到這高原密林之間的紅河。我們基地所在的村子過去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村民常年待在深山裡不出來,經濟狀況堪憂。
但其實這裡有充沛的光熱資源、乾淨的土壤,氣候地理條件非常適合一些熱帶、亞熱帶水果的生長,比如芒果、百香果、木瓜、沃柑……土地棄而不耕實在可惜。
我們基地種植的沃柑和芒果
同學的父親是一個很有土地情懷的人,他在幾年前便開始在當地開展扶貧工作。他承包了四萬多畝荒地,聘請村民來種植果樹,邀請專家對他們進行種植、培育技術的培訓,最後再把水果銷售出去。
技術員在為農民培訓
我來到這裡後,主要負責線上和線下宣傳、聯繫和組織省內外的展銷會活動,以及其他銷售工作。這些其實都不難,但是對於有點「社恐」的我來說,交流是個不小的挑戰,而這份工作卻必定要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流。還記得第一次辦展銷會,我硬着頭皮向顧客介紹我們的產地和水果,話都有點說不利索。但凡事都有第一次嘛,現在我已經很熟練和大膽了。
我看過這裡幾年前的照片,山上一片荒蕪,青壯年紛紛走出大山,村落冷清而貧窮,而現在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我們的百果園裡已經種植了七八十種水果,充滿着希望和生氣。
這裡的從前與現在
在這裡生活了近兩年,我從剛來時的各種不適應變得老練自如,也越來越喜歡上山裡自由愜意的生活。記得初來乍到,我完全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即使是普通話也有濃重的口音,要多問好幾遍才能聽懂個大概。
同學總跟我說:「聽不懂沒關係啊,你多聽多跟大家交流就會了。」我便經常找當地人聊天,跟着「鸚鵡學舌」。現在我已經能聽懂不少彝語了,還能說上幾句。
我喜歡當地人民的可愛和樸實,他們雖然貧困,但是依然過着勤勞而有尊嚴的生活。這幾年來,我們已經幫扶了三千多戶貧困戶,共計一萬多人。他們發自內心的笑容給了我滿滿的成就感,也讓我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芒果收穫時
寫在最後
人們常說「生命的意義在於折騰」,那麼我覺得折騰就是要敢於試錯。每當我做出一個「折騰」的決定,我常常既心懷期待又忐忑不安,但我相信只有在不斷的「嘗試、放棄、再嘗試」中,才能尋找到真正的自己。
曾經我總是急於尋找一個答案,關於「我到底想要怎樣的生活」的答案,來到紅河後,我開始學着慢下來,用心去體驗工作與生活,而當我不再急着趕往目的地的時候,我才發現一路上處處皆是風景。
可能我永遠都不會成為金字塔尖的人,可能未來我在工作上也不會有超乎常人的建樹,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我依然在做有意義的事,依然有自己的活法,這就夠啦。
最後很想感謝我開明的父母,他們從來不會對我說「女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別人家的誰誰怎樣怎樣」,而是耐心地聽我傾訴,支持我的每一個決定,無論是出遠門讀書、去蘇杭工作,還是來雲南扶貧。或許未來我會離開這裡,但不管我去哪,我相信我都會有試錯和重新開始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