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被扼殺了創造力,從而無緣諾貝爾獎

作者:趙小明 編輯排版:駑馬 崔貫利

小明語錄:

學校教育正整齊劃一地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流水線需要的產業工人和管理職員。


1、為什麼我們培育人才是失敗的?

配套教育雙減,必須要對我們的教學體系和教材進行改革。

必須得承認我們目前的教學方法和教材對於培育人才而言是失敗的,否則就不會有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了。

這麼多年以來,我們從13億人群裏面,通過層層的考試刷題教育,篩選出來的人才無論是留在國內還是出國的,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寥寥無幾。

這與我們中國人普遍智商位居世界前列來說是嚴重不匹配的。

以數學為例,我們的教學內容完全是為刷題和考試設計的。我們並沒有給孩子們傳播數學的思想,數學的素養和用數學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我們心理學界來說,一個受過專業教育的心理工作者,他會用心理學的視角看問題。


2、數學教育為什麼是失敗的?

大家看看中國孩子普遍受過數學教育,有幾個人會用數學思維去看生活中的問題?

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統計,現代科學的三大基石,即使到了大學教育也同樣如此,讓人只會考試,卻無法建立數學思維。

數學最應該教的是用途,我們的中學數學教育其實教的並不深,而只是考試題刁鑽而已。

我們的考試目的都是對人進行的分流。

即數學本身,就是為了培養一種數學的思想,其實中國古代的數學教育是沒有錯的。勾3股4弦5,就是為了描述事物之間的關係,這才是數學的本質。這也是函數的本質。

本質上講數學用處極大,數學也是文科的基石,人類的進化,歷史的演變,個體與群體,這不體現在數學的運算中嗎。一樣也離不開數學的運算與邏輯。

中小學進行數學教育的目的,其實就是一種數學的科普,讓每一個孩子能夠理解和領悟數學的常識,和對數理哲學啟蒙。

數學應該教會孩子的是,關於數學這個學科的最核心原理和邏輯構造。

人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從對於原理和構造的科普陳述,先要讓孩子產生對數學的定性的知識理解,然後才是適度的定量的數學公式和數字表達。

而我們現在的數學教育和考試已經變成了,用來浪費孩子們的青春、消磨他們的天賦的一種工具,美名其曰,篩選人才,反而讓所有學過數學的人,都覺得生活和工作中其實很少用到,這本身就是數學教育的失敗,白白浪費了那些本可以用在發展其天賦才能的孩子們在學習上的時光。

很多人從幼兒園開始學數學學到碩博畢業,一生就被教育流水線給誤導了!誤己!誤國!誤才!

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有一次我去外地上課,和同樣是心理學碩士畢業的幾個人在一起。

我們去買甜瓜,有羊角蜜也有黃河蜜

首先判斷賣瓜的老農民可不可信,然後再挑一個羊角蜜嘗一下甜不甜。這個時候就可以做貝葉斯定律了。

但是我問了好幾個心理學碩士畢業的學生都不能理解貝葉斯定律和買甜瓜的關係。

這都在說明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的教育中的失敗。


3、那些天才兒童後來都怎麼樣了?

  • 目前在中國壓力最大的群體是誰?
  • 每天最累的群體是誰?
  • 每天被壓榨的最狠的群體又是誰?

這個答案就在被我們社會忽視的,我們的中學生。


中國人的平均智商排世界前列,中國中學生智商超過120的比比皆是。這個有衛生部的研究數據。更不用說中國大學生群體智商130的也很多。

關鍵在於中國這些智商120 、130的人,在美國都是按天才兒童算的。

中國人口13億,智商超過120的小孩比德國、美國、日本所有小朋友加在一起都多。


現在的問題在於,這麼聰明的人,每天這麼苦的學習,從民國至今,到底培養出了多少傑出人才?

畢業於清北的學生有幾個獲得了諾貝爾獎?

就算你說國內研究環境差,經費不足等等一堆理由,想想每年有多少清北學生出國留學,這麼多年下來,有幾個獲得諾貝爾獎?


不僅如此,我們還有很多天才兒童培訓班,這些年算下來也培養了不少人了,這麼多天才兒童最後呢?

頂級人才在哪?

如果範圍擴大地說中國每年各個高校都有出國留學的人才,這麼多年積累下來,怎麼就出不來幾個傑出人才?


問題肯定不是出在智商方面,而是我們的人才篩選方式,人才培養方式都有問題。

我們讓孩子在大學之前過多地壓榨了孩子的學習力,導致他們進入大學之後,多數對自己的專業並不感興趣或者失去了持續學習的能力或者失去了創造力。


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我們的基礎教育並沒有讓孩子把這些學科徹底學通,看起來一個個都是做題專家,但是卻沒有掌握該學科的融會貫通的能力。

國家想改革教育,想做雙減,必須把這個困惑中國人的問題研究清楚,給大家一個答案,這樣才能有正確的方向。這個問題都沒說清楚,政策就不可能指向根本的弊端。


小明語錄:

真正的教育需要根據孩子大腦發育狀態在人群中的分佈來確定教育內容。

原創公眾號:心夥伴(ID:xhbeap)